南京云錦起源于南朝
南京云錦起源于南朝
南京云錦起源于南朝
南京云錦究竟起源于何時,眾說紛紜。《民國首都志》說:“始于元而盛于清。”《中國實業(yè)志》說:“始于宋末元初,而盛于明清兩代。”《辭海》“云錦”條目云:“南京所產,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清。”而朱同芳、張玉英主編的《中華瑰寶—南京云錦》又說:“云錦產生于六朝時期。”溯源不清,這對南京云錦“申遺”也是一種不利因素。昨日,南京民俗專家王涌堅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南京云錦起源于南朝。
劉備東吳招親,用蜀錦換吳綢
王涌堅告訴記者,因為東吳東晉不產錦,所以南京“錦”的出現(xiàn)是在南朝劉宋之后,因此云錦起源時間應該推至東晉末期,公元417年。王涌堅運用不少史料證明東吳東晉時民間常用麻布和葛布來做衣服。在《三國志吳志陸凱傳》中還提到后宮列女常織“絡”,在《太平御覽》中也提到孫權的趙夫人不但能織極薄的絲羅,還是刺繡高手,能在“帛”上繡出行軍圖。到了東晉時期,絲織技術雖有進步,出現(xiàn)了“綾”和“絹”,但關于“錦”的生產記載仍然沒有出現(xiàn)。王涌堅還說,據(jù)云錦老藝人回憶,機房里代代相傳著“劉備東吳招親,用蜀錦換吳綢”的民間故事。這就為金陵當時不產綢佐證,也說明了云錦誕生是受蜀錦影響。
“晴雯補裘”并非空穴來風
觀眾對《紅樓夢》中“晴雯補裘”的場景一定不陌生,王涌堅指出,這不是空穴來風。南朝時期,“斗場錦蜀”吸取了東吳“織室”和“蜀錦”的傳統(tǒng)技術,取得了較大的技術進步,產量大幅度增長。此時不但出現(xiàn)了鑲嵌金線金箔的織錦新材料和新技術,還有了“織孔雀毛為裘”的特殊材料和特殊技術。那么究竟“斗場錦蜀”是如何誕生的呢?正因為蜀錦獨步天下,故成都有“錦城”之譽。并且《華陽國志》還記載:“蜀人以此水濯錦鮮明,故又名錦江。”到了南朝劉宋時期的公元417年,劉裕滅后秦,把西安的百工包括許多織錦高手遷到“斗場”,并在建康城建立了“斗場錦署”這樣領導生產的行政機構。此時建康城開始產“錦”了,但基本上是仿蜀錦。那么所謂“斗場”究竟在何處呢?清袁枚修《江寧新志》載:“南朝宋錦蜀在福城寺東。”福城寺又名斗場寺,據(jù)考,斗場寺在赤石磯東,今雨花門一帶。(信息來源:揚子晚報網 記者張楠)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