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贈給《生活報》的國畫
齊白石贈給《生活報》的國畫
齊白石贈給《生活報》的國畫
全國僑聯首任主席陳嘉庚先生,1960年曾倡議在北京建一座國家級的華僑歷史博物館并捐50萬元人民幣。此舉深得周總理的贊許。然而隨后而來的是3年經濟困難和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因此一切便無從談起了。1984年全國僑聯恢復華博的籌建工作,消息傳到海外,不久就有僑胞回國捐贈文物。當時我在全國僑聯下屬的中國華僑歷史學會供職,就曾經接待過這樣的僑胞。
1984年2月14日,印度尼西亞的李誠予先生攜兩件文物到中國華僑歷史學會,一件是陳紹禹集魯迅及陶行知先生句子的書法,時間未詳;另一件則是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于1955年畫的一幅國畫,畫為盛開的梅花,上書“生活報創刊十周年紀念九十五歲白石畫”這樣一行小字。經過近30年的風雨,畫雖略顯陳舊,但依然光彩照人。
《生活報》1945年10月24日創刊于雅加達,社長黃周規、副社長王紀元、總編輯張又君。該報1965年“9·30”事件后停辦,在其存在的20年中,一直被視為印尼愛國華僑擁護新中國、支持印尼民族獨立運動和維護自身利益的輿論旗幟。由于堅持真理、旗幟鮮明,所以時時遭到殖民主義勢力和在印尼的國民黨分子的破壞。1951年春,副社長王紀元被當地政府驅逐出境,是年8月間,在逮捕愛國華僑事件中又有多人被無辜關押。由于廣大愛國僑胞的支持才度過難關并使報業有較大發展。鼎盛時期《生活報》發行量達5.5萬份,這在海外華文報中并不多見。
為紀念《生活報》創刊10周年,報社曾編紀念刊,中國僑界及文化界名人何香凝、陳其瑗、郭沫若、彭澤民、沈雁冰和謝冰心等均有題詞。白石大師的贈畫為梅花,大概是取其不畏嚴寒的寓意,因而十分的貼切和珍貴。
現在,白石大師的國畫每幅的價格都超過百萬元,然而當年李誠予先生千里送畫分文未索,他接過我開具的一紙收據,甚至連一頓便飯都沒吃就起身告辭了。他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令我至今難忘。
世間好事多磨。從1984年至今又過去22個年頭,由于多種原因,華僑博物館的籌建斷斷續續。去年我已退休。不過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經過僑界多方奔走呼吁并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現在華僑博物館已獲立項。當年李誠予先生并未留下詳細的通訊地址,所以多年我們沒有聯系。今天愿借報紙一角告訴李先生,白石大師的贈畫早已交由華博籌建辦公室收藏,日后博物館建成后,歡迎你再到北京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