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進藏路線圖
解放軍進藏路線圖
解放軍進藏路線圖
1937年3月24日的《大公報》上刊載了一篇題為“西藏貴賓會見記”的報道,被報道的主人公是時任國民政府監察委員的黎雨民先生。這篇報道的作者是后任新中國新聞總署副署長的范長江。
范長江是近代中國最出色的新聞記者之一,他在報道中十分注意新聞發生地的山川地貌,而且經常在新聞中附錄地圖。70年前,他對黎雨民入藏的報道中就注意到青藏之間的地形條件,指出“此點對于將來開發西藏交通,大有關系。”不久前通車的青藏鐵路,正是從70年前黎雨民走過的這條路線通過的。
西藏和內地的陸路通道只有四條:川藏、滇藏、新藏和青藏線。
青藏線是四條線路中最平坦的。當年青藏公路能夠在7個月建成,也是因為該線原本就已經有入藏的大路作為基礎。從歷史上來看,青藏線也是最便利的入藏道路,當年文成公主就是走青海的西寧、日月山、玉樹一線入藏的,不過也走了整整兩年。
青藏線在地理上的主要弱點在于青海并非經濟發達地區,物資運輸和后勤補給要通過西安、漢中方向集中到西寧、格爾木再向西藏運補,因此輸送路線較長。而川藏線地近四川盆地,是經濟文化中心,戰時更是重要的后方基地。成都平原到昌都之間又是傳統的漢藏混居地區,語言、文化障礙較小。因此,歷史上在西藏方向用兵,多是從四川方向進發的。
我收藏有1953年版西南軍區司令部印制的《康藏路線調查圖·昌都至拉薩》圖。
1950年,勝利完成西南大進軍的解放軍第18軍部隊囤兵四川,準備完成進軍西藏的任務。在勝利進行昌都戰役,打垮叛亂武裝抵抗后,18軍主力在昌都地區集結。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協議簽訂后,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即于5月25日發布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的訓令。訓令說:“我人民解放軍為了保證協議的實現與鞏固國防的需要,決定派必要的兵力進駐西藏。”
1951年7月25日,由王其梅副政委率領的18軍進藏先遣支隊離開昌都向拉薩進軍。他們經過邊壩、嘉黎、太昭,翻越海拔6300米的東、西大雪山,戰勝缺氧、斷糧等重重困難,于9月9日進抵拉薩。
8月28日,由張國華軍長、譚冠三政委率領的18軍領導機關離開昌都經丁青、沙丁、墨竹工卡向拉薩進發。在翻越海拔6000米的冷拉山時,山上積雪二尺多深,天氣奇寒,嚴重缺氧,下山時,人、馬、馱騾在冰雪陡坡上滑行兩公里多,干部戰士5人犧牲。部隊經過118天的艱難跋涉,于10月26日進入拉薩,并舉行莊嚴的入城式。
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分別自云南、新疆、青海向西藏開進。
由范明率領的十八軍獨立支隊(西北西藏工委)1100余人,分為兩個梯隊,于8月22日從青海香日德出發,向拉薩開進。部隊穿過黃河源頭的沼澤地帶和長江源頭的通天河,翻越白雪皚皚的唐古拉山,于11月4日進抵藏北那曲。12月,18軍獨立支隊進入拉薩,受到拉薩人民和先期到達的進藏部隊的熱烈歡迎。
由新疆進入西藏的獨立騎兵師的后續部隊,在副團長安志明的率領下,于5月28日進抵阿里地區的扎麻芒布,與先期到達的先遣連會合后,于6月29日進駐普蘭宗,8月3日進駐阿里的噶大克。
由云南入藏的部隊,于8月30日進駐竹瓦根,10月1日進駐察隅。至此,各路入藏部隊已進駐西藏各邊防要地,把五星紅旗插上了喜馬拉雅山。(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楊浪/北京)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