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與機緣
悟道與機緣
悟道與機緣
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美術理論家 范迪安 ...
藝術批評中常有一種奇怪現象,面對一件藝術作品,往往難以在同一領域中找到恰當的評語,然而隔山有知音,在相鄰的領域中可能掂出更能說明問題的參照對象。
唐張懷瑾在《書議》中評“小王”王獻之書法時說:“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處于其中間,無籍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于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游,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這一段文字說的是王獻之的行草,但將此移評范揚的畫,頗有幾分恰當。范揚在世紀之交的幾年里猶如得到神助,以爆發出來的強勁之力將自己的畫境大大地作了提升。在他的作品面前,人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作畫之際“情馳神縱、超逸優游”的狀態。就筆墨的意態而言,他濃筆酣墨,落在幅上皆成“文章”,呈示出解衣般礴的暢快,達到了通權達變的火候。就描繪的內容而言,他打通了山水、人物、花鳥原有門類界限,只要面對自然,便能“臨事制宜,從意適便”,信手拈來皆得理法,在散亂的節脈中蕩起形象的生機。范揚人到中年即達此大手筆境界,堪稱在畫壇上占了一席“風流”。
范揚的畫看上去滿幅輕松,但卻埋伏了雄強之骨和深厚學殖。他對傳統中雄渾一體的畫風顯然是體悟頗深的,從宋元繪畫到黃賓虹,都是他直接吸收的對象。他胸臆開敞,喜讀群書,研讀畫史畫論及文化論著,養成腹中經綸和思中識度。他也注重生活蒙養,投身于自然懷抱,采集養分,蕩滌心靈。這些學養、才情、能力都是構成范揚繪畫風格的基礎,使他落筆便生墨韻,筆筆相連,連成景致不絕如縷的大千世界。
但是,范揚的智慧系統似乎還有一個玄機未得披露。他何以能夠將極平凡的自然景致畫得生機頓出,如同天造而成,“自然”得完全沒有法度的痕跡,這大概只能歸結于他將禪宗的“頓悟”化解于心,將禪機滲透在筆墨形象之中。禪宗的理論認為,“頓悟”是包含有感知又超越感知的認識瞬間。悟道之際,個體生命與外部世界形成了如火光閃耀般的感性直接聯系,倏忽之間觸及自然世界神秘的精神本體,體悟到用邏輯思維百思不得其解的生命之謎。可以揣想,范揚在作畫之際的狀態就是一種“頓悟”的狀態,而且是持續地保持了這種“悟”的狀態。他畫中那些流暢的線條就是“悟”的附體,不受理性支配,一任感覺流發,在畫面上成為歡悅的精靈。因此,他每一幅畫的感覺是完全不可復得。禪宗悟道離不開“機”的觸動或引發,常常是受到某一機緣的啟撥而“頓然曉悟”,“悟到剎那間”,“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其解脫在于一瞬”。在范揚那里,機緣的“機”就是他面對自然與視線中的事物。他山水中的丘壑形象不是從理性選擇來的,他甚至摒棄傳統歷史中那些經典格式,也放棄自己經驗中的“先驗圖式”,謀求一種“即興”狀態下與物相接的因緣,只要能觸及眼前的自然生命,他的筆下就生發出自然的意態。所以,他的畫看上去在景物選擇上極隨意,作品卻擁有極高的境界。他的“悟”與自然的“機”相碰撞的瞬間,便如同一股清風拂去眼前塵埃,使畫面頓時明澈透亮起來。
“悟”與“機”的關系就是創造主體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在中國的哲智中,這兩者既二分又合一,二分是現象,合一是本質,是可能達到的境界。這是中國特有的心與物、自我與世界、創造論與本體論的智慧圖式。這與西方哲學家很不一樣,以至于現代西方哲學家如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等大哲都借“東風”以明拭“西洋鏡”。在繪畫上,他們也曾想達到一種令人驚訝的生動性,但往往不能奏效。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新表現主義繪畫為了打破繪畫的靜止狀態,就用一種外部力量“介入”的手法造成畫面的戲劇性效果。而在中國畫家這里,只要學養和性情達到一定高度,就會有一雙擾動世界的慧眼。
范 揚 簡 介
范揚,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蘇南通。1982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原任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職文化部中國畫研究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作品曾參加漢城“中韓畫家聯展”、德國路德維希“中國畫七家聯展”、成都“世紀之門大展”、上海“新中國畫大展”、大連藝術博覽會“國際中國畫年展”、北京“百年中國畫大展”、“成都雙年展”等各種大型畫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等多家展館收藏。
其代表作有《支前》、《皖南組畫》,并出版《水滸人物全圖》、《范揚畫集》等。(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