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挖出西漢水井群 推翻南越戰國無人論
廣州挖出西漢水井群 推翻南越戰國無人論
廣州挖出西漢水井群 推翻南越戰國無人論
時間:2006-07-21 16:53:00 來源:
市場
>廣州挖出西漢水井群 推翻南越戰國無人論
日前,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結束了中山一路和署前路交匯處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共發掘出38眼西漢至明代水井、墓葬8座、溝1條、水池1口,并出土了銅、鐵、陶、瓷等不同質地的文物2600多件(套)。昨日,有關專家對部分文物進行了現場鑒定。專家認為,這次考古發現表明廣州城東郊在南越國時期已有較大規模的聚落,推翻了過去認為此處人跡罕至的論斷。
西漢至明代水井共38口
發掘地點名為姚家崗,位于中山一路和署前路交匯處,現為廣州鐵路集團公司綜合樓基建工地。史料記載,明朝成化年間,太監韋眷曾在這里修建永泰寺(又名太監寺、東山寺)。該寺已毀,建于寺后的韋眷墓于1964年被發掘。
本次發掘的最大收獲,是清理出西漢、南朝、南漢到宋、明的水井群,共38口。年代最為久遠的是7眼西漢井。它們井口較大、底深,井口直徑達2米以上。出土物多為汲水罐,肩部飾有兩個半圓形耳,器表為小方格紋。
編號J27的是少數帶有陶質井圈的西漢水井之一。雖然井已坍塌,但記者看到,井圈壁上的幾道由繩索磨勒而成的凹槽仍清晰可見。井里還有帶榫卯的木構件,專家推斷可能與井口的井臺有關,是在廣州的首次發現。這口井帶有井圈,說明其規格較高,很可能屬于官府人家所有。
考古工作人員發現,姚家崗北坡一帶的水井尤其密集。其中一口宋代磚井正好砌在一口南漢土井中間,兩者基本上是同一圓心,形成了非常罕見的“井中井”,讓人稱奇。
明代青花瓷碗完好如初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