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蘇富比春拍看瓷器走向
由蘇富比春拍看瓷器走向
由蘇富比春拍看瓷器走向
剛剛結束的蘇富比春季大拍“中國瓷器工藝品”專場,其中共推出拍品236件;總成交額為159,334,800港元,成交率為62%,成績不是很理想,只能算可以交代。半年前,2005佳士得香港的秋拍成交率不到59%,很多高端瓷器出現(xiàn)流拍。古陶瓷市場的確有點反常,無論是國內的各大拍賣公司還是海外的拍賣行,與過去三年來火爆的場面相比較,瓷拍的情況至少在表面上沉靜了許多。自2005年起,瓷器拍賣市場開始由熱變冷,仔細研究,可以歸納出這么幾條原因:
一、國有企業(yè)面臨全面調整:05年國內的石油、電信、電力、銀行等傳統(tǒng)的大戶紛紛重組或者分拆,業(yè)績出現(xiàn)下滑。無論是作為企業(yè)行為還是個人行為,這些企業(yè)及其企業(yè)內的從業(yè)者過去都是藝術品投資的大戶,05年的今日焦點:調整在—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企業(yè)或者是個人的投資行為。
二、民營企業(yè)遭遇麻煩:煤礦、金礦等各種礦業(yè)頻頻發(fā)生重大事故,國家投入全力進行整頓,這些事故以及因此而帶來的整頓無疑嚴重打擊了私有礦業(yè)主們在藝術品投資領域里的活動。而傳統(tǒng)的民營企業(yè)巨頭紡織、鞋業(yè)紛紛遭遇西方國家的反傾銷訴訟,企業(yè)的精力大部轉移到應付這些訴訟,無暇顧及藝術品投資。
三、當代書畫拍賣市場及油畫市場異?;鸨?,吸引或者是分散了投資資金,相當大一部分“藝術品投機”資金流向書畫或者油畫市場。
當然,以上的原因,細心一些的分析者大概都看到了,但也還有其他隱型一些因素,也對瓷拍市場起著沖擊作用,這些因素包括:
一、國外瓷市急速升溫,回流的明、清瓷器開始放緩甚至停滯,特別是一些高端的器物。經(jīng)過三年來國人在海外市場大肆搜刮中國明清出口瓷,一向精明的外國古董商開始坐不住了,很多人紛紛到中國來考察,研究這個正在發(fā)展中的大市場。他們回去后的第一個措施就是立即漲價,有的甚至停止出售明清瓷器,采取了靜觀市場發(fā)展的姿態(tài)。有的國家如英國的古玩商會甚至聯(lián)合起來,采用抬高價格的手法來抵制中國古董商的采購活動。
二、國內精明的藏家以及部分精明的古董商(包括一些從事藝術品投資的企業(yè))也看到了這個動向,并相應采取了囤積貨物,靜觀市場動態(tài)的行動。這就大大減少了流入拍賣市場的貨量。
三、藏家心態(tài)逐漸成熟。經(jīng)過三年多井噴式的價格暴漲,很多藏家已經(jīng)注意到一些媒體和部分藝術品經(jīng)營機構背后炒作,單向拉高價格的事實,開始檢討目前市場價格體系的確定機制,直接的結果就是跟風投資的現(xiàn)象大為減少,競價更加理性,這也是拍賣場趨于冷靜的原因之一。
由于上敘的這些因素,預計在未來的數(shù)年內,瓷拍市場將進入一個調整期。在這個期間,無論是藝術品經(jīng)營機構,還是藝術品投資者,包括個人和企業(yè),都將開始重新尋找一個對雙方都有利的平衡點,并以這個平衡點為起點重新起步。如果雙方都是理智的,都能以對方的利益為著眼點,那么這個調整期的時間就不會太長。
但是不管如何調整,市場行為還是要繼續(xù)的,因此還是有一些局部的熱點會顯現(xiàn)出來。從這次蘇富比拍賣的成交紀錄上分析,我們或許可以推測那些局部將會成為熱點。
熱點一、單色釉器:
清雍正粉青釉浮雕螭龍紋折沿大盤,估價250,000—300,000港元,成交價900,000港元,超出估價兩倍多。
清乾隆白釉浮雕趕珠云龍紋大梅瓶,估價1,500,00—2,000,000港元,成交價3,032,000港元,超出估價一點五倍。
清雍正仿官窯釉雙如意耳方壺,估價500,000—700,000港元,成交價3,032,000港元。
清乾隆茶葉末釉雙耳葫蘆瓶,估價300,000—400,000港元,成交價1,080,000港元,超出估價兩倍多。
這些都是這次成交的熱點,價格大大超出估價,顯示出人們關心和追捧的程度。其實在清代,單色釉器原本就是皇帝最為關心的品種,從康熙帝到乾隆帝,無一不把恢復宋代單色釉瓷作為御窯廠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人們所熟悉的郎窯、唐窯、熊窯、年窯都以單色釉、仿宋瓷而成名。而單色釉器的鑒別和欣賞需要相當高的文化、文物知識為基礎,因此,收藏者層次的提高,收藏隊伍日益成熟,是單色釉器逐漸走俏的成因??梢灶A計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單色釉器、仿宋釉器仍然將在拍賣市場內占有一定的地位。
熱點二、明清彩瓷:
清雍正粉彩《高士舉酌》圖杯,估價50,000—70,000港元,成交價252,000港元,超出底價近四倍。
清乾隆霽藍地描金花卉紋通景粉彩《祝壽》圖雙龍耳大瓶,估價300,000—400,000港元,成交價1,200,000港元,超出底價三倍多。
明嘉靖黃地礬紅游龍云鶴紋高足杯,估價800,000—1,200,000元,成交價3,368,000港元,超出底價近兩倍。
雍正斗彩八吉祥紋碗(一對),估價250,000—300,000港元,成交價2,360,000港元,超出底價一倍多。
在近幾年的瓷器市場上,明清彩瓷其實一直沒有達到應有的價格。如康熙五彩,一件帶小傷,紋飾普通的康熙青花棒槌瓶—般價格可以達到五十萬、六十萬,而同樣品相的康熙五彩人物紋棒槌瓶卻也只能賣到差不多的價格,甚至還要稍稍低一些,這個情況是不正常的。因為彩瓷無論是加工的難度、當時生產的價格都要遠遠高于青花瓷,這注定當時生產的彩瓷數(shù)量就一定比青花瓷要少再加上保存的困難(低溫后加的彩往往脫落),同樣器形、同樣時代的彩瓷應該比青花瓷要高出數(shù)倍才算正常。過去之所以出現(xiàn)價格倒掛,與彩瓷傳世量太少以及人們在彩瓷鑒定方面存在的誤區(qū)有關。而在未來,隨著收藏家素質的不斷提高,以及彩瓷鑒定取得進展,相信這個價格誤區(qū)是會重新得到調整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