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脫胎換骨”
西泠印社“脫胎換骨”
西泠印社“脫胎換骨”
7月16日,為期兩天的西泠春拍落下帷幕,總成交額達2.62億元,成為國內藝術品拍賣會中的佼佼者,再一次印證了去年西泠首拍贏得的“江南第一拍”美譽。
這背后,是百年名社經歷體制“脫胎換骨”后煥發的活力。作為杭州市首批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3年來,西泠印社成功進行了公益性文化事業整體改革和經營性文化產業轉企改制,讓“西泠印社”這塊金字招牌重放光彩。
過去,西泠印社社團、孤山社址、經營企業、出版社、事業單位都稱“西泠印社”,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混為一體,各種資源陷于內耗無法形成合力。2002年,印社產業虧損嚴重、社團登記受阻、文保單位常年失修等問題集中爆發。2002年5月,杭州市委作出了調整西泠印社管理體制的決策,全新組建市委直屬的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
2003年3月,西泠印社改制啟動。當年底,印社由事業單位轉為企業,西泠印社出版社、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西泠印社文化藝術發展公司作為國有及國有控股的一級發展主體,同時吸收社會資本組建了印石、文化用品、展覽、藝術拍賣等二級公司,形成集團化發展的新架構。
之后,社務委員會出臺《西泠印社產業連鎖經營特許加盟暫行辦法》,并在杭州、北京開出了連鎖店,還制訂完善《“西泠印社”品牌管理規定》,強化了對品牌的保護和監管。
經歷了3年的“改制洗禮”,西泠印社的產業競爭力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5年,西泠印社產業總體銷售收入4260.5萬元,比上年增長了2.58倍;實現利潤1636.5萬元,增長了10.3倍,國有資產收益率為87%。
在印社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社團活動和文物保護也駛上快車道。恢復傳統春、秋兩季雅集,并將國際交流、展覽、學術研討、鑒賞活動貫穿其中;舉辦西泠印社國際藝術節,打造產業和社團互動新平臺——西泠印社以更開放、親民、互動的形象進入公眾視野。(信息來源: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作者金波、戴睿云、邱云)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