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學者稱找到明建文帝下落
江西學者稱找到明建文帝下落
江西學者稱找到明建文帝下落
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嫡孫─建文皇帝朱允炆因在燕王朱棣謀奪帝位的“靖難之役”中不知所蹤。從此,關于建文帝的下落眾說紛紜,猜測不斷,這一史實也被史學家稱為“明史第一謎案”。日前,江西省有專家表示破解了建文帝失蹤之謎,并探究考證得出,建文皇帝就隱身于江西上饒三清山且建有自己的陵墓。
曾任上饒玉山縣旅游局局長的官濤,1982年至今一直參與三清山風景普查工作。在歷經了十余年的探究、思考后,官濤推斷明朝建文皇帝隱姓化名為全真道人“詹碧云”。建文帝藏身三清山后,大規模進行三清宮等道教場所建設,宮內一處名為“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就是他本人墓塚。
“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全真派道士的羽化壇墓。其是三清福地除三清宮以外最大的明代古建筑,位于三清宮東南側約270米處。墓塚地面水平距離縱長25米,最寬處8.55米,前后高差13.25米,氣勢恢宏,總建筑面積210平方米,是全部用花崗巖麻石構筑的仿陵園式建筑。其東北側面有一塊刻有“螣岡”二字的山巖。官濤解釋,經考證「螣」為「蛇」,即小龍,不僅與建文帝屬相相同,且與其即位當年為蛇年一致。另外,在三清宮前牌坊上有一幅石刻對聯,此外,三清宮大殿石柱楹聯鐫刻“一統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萬世,三元無極存道氣于玉清上清太清”,地方一直傳說是建文帝隱身三清山時所題。
宮濤還根據墓葬名稱諧音、三清山上數十塊碑文的暗喻和三清宮建筑風格的考究,查閱了大量史籍,認為此墓葬之所以取名為“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實際上是暗喻讓人們來瞻仰曾經治理過大明的主人(“竹”通“主”)之意。
江西省明史研究專家、江西歷史研究所所長方志遠教授在實地考察后也認為,墓葬建筑風格與南京的明太祖皇孝陵十分相似,絕非普通道人可以建造。根據道教古建筑景觀、摩崖石刻、石雕、楹聯、景觀景點命名、民間傳說等,推斷建文帝葬于詹碧云墓這一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不排除建文帝及其隨從曾經在三清山一帶隱居的可能,也不排除其死后葬于三清山的可能。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標已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先他而死,乃由皇太孫朱允即位,這就是建文帝。然而,建文帝剛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就圖謀奪取帝位,以討伐其身邊“逆臣”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1402年,燕兵攻陷了京師(今江蘇南京),燕王即位,是為明成祖。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關其出逃的傳聞頗多,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樁爭訟不決的歷史懸案。(信息來源:新華社南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