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瓶膽里藏四五運動底片
水瓶膽里藏四五運動底片
水瓶膽里藏四五運動底片
講述背景
三十年前,作為回城知青、一線工人、武術和攝影愛好者,安哥親歷了那個動蕩中開始解封的時代,并開始嘗試用平民的視角記錄身邊世事,為廣州這座城市留下一抹獨特的個人記憶。
1976廣州口述史,復活特殊年代的特殊記憶。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24.2萬多人死亡。本報近期將推出相關報道,誠征講述人和線索。一經采用,支付線索費。
電話:020-87388888;傳真:87373419;電郵:guangzhouxw@vip.sohu.com
記錄人:本報記者 王海軍
特約審稿:
陳登貴 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原所長、現任業務指導
高宏的 廣東省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講述人·安哥
著名攝影家,1947年生于大連,1949年到北京。1968年去云南做知青,1975年到廣州做工人,1979年4月入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任攝影記者。曾出版攝影專著《生活在鄧小平時代》。
“1976年確實是個轉折點,我們開始慢慢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是,做夢也想不到中國會有今天這么強大。我29歲之前的那段青春歲月,對一生都有影響。
1979年,我轉做攝影記者。雖然也天天在拍新聞,但更多時候把鏡頭對準了世俗生活。至于照片漂不漂亮,那是各花入各眼的事。最主要的是,用心靈觀照世界。 ——安哥”
(旁白:安哥的故事聽起來和他本人一樣淡定從容。或許因了職業的緣故,這些故事又常常是充滿了場景和色彩的。在一個潮濕多雨的午后,一個人和一代人青春的印跡,在淡淡的煙霧和黑白照片中一頁頁閃回。)
安哥:1976年初,我已經在廣州做了幾個月的工人。此時,社會已經不像文革初期那么狂熱和緊張,常有北京的朋友過來傳些小道消息,人與人之間也開始有了橫向聯系。而在此前,單位領導、班主任、甚至入黨積極分子,都在盯著你的言談舉止,等政治運動一來,都可能對你擁有生殺大權。
習武
10歲那年成了“家長”
我關于這方面的可怕記憶從10歲時開始。那時我們全家還住在北京。一天晚上,我和弟弟打架,媽媽打我,我就氣得跑出去,類似“離家出走”。天黑了,我聽見媽媽到處找我。最終還是回去了,并做好了挨打的準備。但是,媽媽并沒有打我,而是突然與父親抱頭痛哭,聲音非常凄厲!我嚇壞了,趕緊承認錯誤。但是,他們只是大哭,根本聽不到我說什么。哭了好久,我媽說:不關你的事兒,快上床睡覺吧。然后,就擦著眼淚各自回房了。
沒過多久,父母就被下放到海南一農場了。臨走前,他們把我和弟弟從干部子弟學校轉到了太保街小學。又找了一個老保姆。臨走時,媽告訴我:“我們走了,你就是家長了”。
父母走后,我家也從門口有兩個小石獅子的三間大北房搬到了一小間偏房。后墻外是個大煤堆,所以,墻上有大片濕黑的印跡。
有一天我去上學,經過機關大院的門口時見到貼在墻上的告示,我才知道:我媽被打成了右派,我爸被打成了右傾。
太保街小學與我原來就讀的育才小學差距很大,是一所走讀的平民小學,偏重掃盲性質。六年級的女同學就挺著懷孕的大肚子來上學的。我的班長叫劉玉蘭,也是六年級畢業就嫁人了。我后來常見她一個人冒著漫天風雪,在胡同里拉板車。
我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和他們差別挺大。我講普通話,他們都講最痞的北京話。那時,我大概長得也很漂亮,在育才小學時曾被選去給胡志明獻過花。一些同學就經常戲弄我。一次放學,一群大孩子,跟在我身后唱電影《阿詩瑪》的插曲“阿哥阿妹情誼長……”,還把我往那女孩身上推。我還手,就打起來,最后被從一個煤堆上摔倒再踢下來……我至今也沒有看過電影《阿詩瑪》。
因為老被欺負,我就想去學武。后來,在雍和宮附近,見到一個四合院門口掛著“中國國術社”的牌子,我探身進去,見一個老師傅,正在教武術,就拜他為師。每月交三塊錢學費。我師傅叫陳子江,我后來才知道,他是當時中國武林的形意拳高手。
入團
掏遍東城所有胡同大糞
上初中后,入團成了大問題。我父母都是老革命,我又是家中老大,當然要爭取入團。初二時,我遞了入團申請書。但團支部說我還沒跟右派家庭劃清界限。上高中時,學校組織學習時傳祥,參加掏糞勞動。我為了改造思想、與右派家庭劃清界限,乒乓球也不打了,武術也不練了,全心全意地掏大糞。不僅參與學校組織的,還利用節假日去東城區清潔隊跟班干。每天一干就是八小時。
掏大糞也有規矩:走進一個院子,要把吊桶往門坎上頓一個尿印兒,告訴其他師傅:這院有人掏了。進廁所以前,先要咳一聲,免得人家解手的大姑娘、小媳婦措手不及。走以前要把茅坑掃干凈,免得住戶有意見。背糞桶也很有講究:糞桶里的屎尿很容易與步子頻率產生共振。走得不好,它們就“轟”地一聲沖上天空,“嘩”地一下灌進脖領,然后順著脊梁溝流到腰際,被褲帶截住形成涼涼的一汪……
時間長了,我差不多掏遍了東城所有的胡同,一二百斤的大糞桶,我腿一別,腰一擰,就上肩了。一年后,掏糞隊的師傅們給學校寫了封信,說我勞動積極、改造思想很刻苦,夠團員標準。團支部大會通過決定,吸收我入團。然后,學校團委書記找我談話,劈頭就是:“你不老實!還沒把你母親的右派言行交代清楚!”
回家后,我按組織要求,追問我媽,讓她坦白反黨、反社會主義、反毛澤東思想的言行……我媽哭了,我也哭了。
后來,我父母單位黨委辦公室給學校打了電話,我才入了團。
下放
到云南的首批北京知青
那些日子里,我所感到的恐怖,永遠是最可怕的。1966年,高三了,但是,我已放棄考大學了。因為,對學校里的這些政治氣氛感到厭倦了。
不過,很快,所有人都放棄高考了,因為,文革開始了。學校里開始抓反革命,出身好的斗出身不好的,也開始斗老師。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紅衛兵。沒幾天,班里開班會,一個少將的兒子罵我一個出身不好的朋友是“狗崽子”。我就和他拍著桌子對罵:“你是什么崽子?……”。幾個要好的同學覺得我惹了大禍,繼續呆在學校太危險,就到學校開了證明,當晚,我們四個就坐火車離開北京,參加“大串聯”去了。
先到天津,然后去南京、上海、南昌、武漢。坐火車免費,到各地都有人招待,對我們很客氣。我們其實也沒什么明確的目的,到各地看看玩玩,散發一頁頁寫著“語錄”、“造反”的傳單,就算革命了。
“串聯”回來后,學校里還是停課。我也無意“革命”,就接著到地壇練了一年的武。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后,我背著家人報了名,和其他知青一起共55人,成為首批下放到云南的北京知青。
批斗
裸體洗澡小伙看呆了
1968年2月,到了昆明。當時《云南日報》發表文章,歡迎毛主席身邊的紅衛兵。為此,昆明的兩個造反派還停止了武斗。即便如此,晚上的昆明還是到處槍聲。
從昆明再坐三四天的車,到達目的地景洪市勐龍鎮。真是漂亮!藍天白云,大片的原始森林。恰逢甘蔗豐收,勐龍河上五米多高的大水車,嘎吱嘎吱地榨蔗糖,日夜不停。其時,各種政治運動還沒到這里,少數民族還沒戶口,也不交公糧,對待我們更是熱情友好。
我們的工作是燒山種田。把樹木砍倒后,全隊人坐在操場上,身邊放著裝滿水的面盆和水桶,以防燒著我們的茅草房。頓時,整個山干柴爆裂,烈焰沖天,真是壯觀……
日子很艱苦,但大家過得很高興。但是,一年后,更多的知青,北京、上海、成都、重慶的,先后來到,政治運動也到這里了。農場開始分為兩個派別,我們都被要求“站隊劃線”。
一次總場開批斗會,各生產隊都把本隊的“炮派”“走資派”等集中起來,戴了高帽,掛了牌子,每人一個破盆敲著。由造反派帶領我們喊著口號排隊去大勐龍。走到橋上,一傣族小伙正在河里洗澡。見到我們的隊伍,兩腿一夾,赤身裸體站著看呆了。當時,傣族不論男女都是公開在外裸浴的。
我們55個北京知青也終于被戴上了“路線錯誤”的帽子,被要求分散到其它農場。分手時突然大家都哭起來。我也覺得喉嚨很癢,但又覺得,我不是在哭,而是在嚎,像狼一樣地嚎。那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哭。
氣氛越來越緊張,斗爭越來越激烈。同來的北京知青中有一個叫凌瑜的同學,家里是右派,在這里又被加上“路線覺悟不高”的帽子,思想壓力大,干活特拼命,終于病倒了。還堅持不下山。次日早上就昏迷了。我和同學步行十多公里,抬他到分場,再轉拖拉機走十多公里,到總場治療。但沒過幾天就死了。
生活更加艱苦。二百多人的農場,每頓炒菜只放一酒盅的油。只有到國慶、春節,每人才能吃上一碗豬肉。但次日一早,廁所前開始排長隊,男廁女廁拉稀聲此起彼伏……腸胃不適應了。
一晃就是好幾年。一幫遠離家鄉的男男女女,——尤其是我們之后過來的那一批,很多都沒怎么讀過書,腦子也很單純,鬧出的故事越來越多。常常聽說某某打胎了,某某又在廁所看見死孩子了。前幾年大熱的一部電視劇《孽債》,講的就是我們那時候的事。
回城
和街道老太太過組織生活
1974年,我父親被從江西五七干校派到廣州搞僑務工作。根據當時的政策,身邊沒子女的可以申請一個回城。1975年1月,我終于離開了生活7年的西雙版納。到昆明后,行李、自行車等全不要了,買了一張機票直飛廣州。實在是一天都不想再呆了!
我對廣州的印象很好。城市干凈整潔,農林下路兩側都是高大的白玉蘭,開花時,滿大街都是清香。那些西關人家,雖都是小門小戶,但個頂個的整潔。清潔工洗馬路,都是用刷子刷。雖然文革還沒結束,但這里已經有了人與人之間的橫向聯系,不再是靠組織一層一層地單向領導了。
父親長期在汕頭蹲點,家里就我一個人。我沒有工作,沒事就和一幫街道老太太過組織生活,幫她們整理點資料。還委托父親戰友的孩子幫我從中大借書,巴爾扎克、雨果等世界名著,都能借來偷偷地看。
還有機會和朋友去越秀山體育場看足球賽,尤其是有容志行、古廣明、何佳的比賽,我們都去看。他們的球踢得既聰明又漂亮,比現在的好看。我記得好像是1975年,剛在前一年拿了世界杯冠軍的德國隊來,被廣東隊贏了。讓廣州的球迷“瘋”了好長時間。
1975年下半年,我被分到南石頭一家研究所的工廠做修理工。不久,被辦公室抽調去宣傳批鄧。經過這么多年折騰,我已經有了獨立意識。就在墻報上將鄧小平的言論與“四人幫”的一一對比列出來。很多人看見都沖我笑,知道我“不懷好意”。但也沒人說什么。
會友
水瓶膽里藏四五運動底片
到了1976年,廣州的高壓政治空氣更淡了。常有朋友從北京過來,轉道去香港或云南,總能帶來一些小道消息。四五運動,我們都聽說了,但廣州沒見什么動靜。兩個月后,兩位北京的朋友先后來訪,先是薛永康,他是著名攝影家薛子江的兒子,我們小時候在一個大院玩。后來又有粘偉強,是印尼歸僑子弟。他們當時來廣州探親。就把一包底片交給我,全是他們拍的關于四五運動的。北京查得很緊,他們說,偷偷把底片藏在暖水瓶膽里才保存下來。正好我在家里裝了一個三個來平米的暗房。他們走后,我就在家偷偷沖洗,有幾十張,記錄了天安門廣場悼念周總理的情況。我看了并沒覺得害怕。當時想,時代潮流改變是阻擋不了了!后來,薛、粘兩人將照片取走,1978年,在香港的雜志上發表了一期專刊。
這一年,我還跟著朋友去拜訪了蔡俊三。他也是著名攝影家,當時快九十歲了。在他家里,可以翻看很多香港的攝影雜志。這在當時的內地,是不可想象的。那時,國內報紙上的照片都是“假、大、空”“為政治服務”的。看到陳復禮、簡慶福等香港沙龍攝影家們的作品,真是耳目一新。
練武
四處找同道中人比試
廣州和香港有一種天然的聯系。1976年,還有很多人偷渡香港。珠江上,到處是拿著(籃)球膽練游泳的人。都是打著響應毛主席“到大江大河里去”的口號。但大家都知道,其中很多人是為了練習偷渡到香港。
除游泳外,也有很多人練習搏擊。我由于早年練過武,就通過父親戰友的孩子,找到一個叫袁百旺的師傅,學習搏擊。我們一般在越秀山、荔灣湖練,也到過新滘鄉下。一幫人對打,后來嫌不過癮,就去找別的圈子比試。那時大家純粹是以武會友,并沒有聚眾打架。
一次,我們這幫人約了另外一幫人,在荔灣湖比試,都是單打獨斗,完全沒護具的。我就在旁邊拍照,打得很激烈,其中一個鼻子被打出血了,衣服都撕破了。我就抓拍了一張照片。剛拍完,就有人喊:“警察來了!”呼啦一下,我們全散了。跑到公共汽車站,兩個交手的還邊抹鼻血邊握手:“下次再打!”
我們這邊還好,對方那個圈子里就有很多人偷渡到香港,還聽說有些人偷渡不成被抓了。我拍的那張照片,成為那個特殊年代的一種記憶。現在回頭看,那時有那么多年輕人練武,一方面固然是想強身健體,偷渡香港,同時,也是因為日益厭倦了高壓的政治話語。(信息來源:南方都市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