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是否比齊白石值錢
莫奈是否比齊白石值錢
莫奈是否比齊白石值錢
由于從5歲開始學畫,因此對于莫奈和齊白石這兩位東西方藝術大師特別有感觸。
記得第一次拿起油畫筆的沖動,是在看到莫奈畫冊中一系列蓮花池作品的時候。那時還小,也不懂什么印象派、表現光影之類的名詞。正式接觸到水墨畫已是高中畢業的時候了,那時在學校擔任國畫社社長,才開始接觸齊白石。看似簡單的筆法,在收放之間卻是那么從容,墨韻渲染及線條飛白是那么自在。臨摹了無數次,最后還是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
莫奈,西方印象派大師;齊白石,東方水墨大師。如同畢加索與張大千,兩位同樣年代的大師代表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然而百年之后的莫奈與齊白石,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卻有著天壤之別。
看到莫奈,大部分人就想到印象派,可能還說得出印象日出、蓮花池、稻草堆等一系列作品。或許有些人還說得出印象派是以光線來表達作品色彩,并突破傳統西方繪畫的造型要求。講到齊白石呢?嗯……他是畫蝦的,歷史課本上好像出現過。
還記得幾年前在臺北故宮辦過的一次莫奈大展,媒體的造勢及動員,讓臺北故宮出現罕見的排隊購票情況。這票可比進去看臺北故宮國寶貴了好幾倍,而展品呢?好像印象中的知名畫作沒來,倒是在禮品區人滿為患。
每位來參觀的觀眾少則買張明信片,多則大包小包的把畫冊、絲巾、馬克杯、手表、杯墊等藝術授權商品一網打盡。回去分送給親朋好友,順便顯示自己在從事正當休閑活動。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一直到展覽最后一天,參觀人潮依然將故宮擠得水泄不通。莫奈,從此在臺灣成為一種時尚。那齊白石呢?他還是畫蝦的,歷史課本上好像出現過。
藝術授權不是一個新的產業,不是在政府推動文化創意時才出現的產業。藝術授權早已存在于生活中,是一種時尚。
用一個設計精美的齊白石茶杯喝杯好茶,和拿一個一樣材質但上面沒印上齊白石作品的杯子裝同樣的茶。有沒有感覺前者的茶好喝些呢?是的,用美的營銷所產生體驗價值,已是現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所有產業要突破創新,增加附加價值的一項必要工具了。“藝術授權”正是開啟美的競爭力這把鑰匙。
文化的優勢是主觀的,但文化推廣成功與否是一個客觀的事實。當我們一味地歌頌東方文化的神圣時,Disney已用花木蘭的故事大發利市,當我們在質疑被星巴克體驗入侵時,茶道在東京已成為一種時尚。我們并非沒有資源,而是不懂得利用資源。
故宮博物院的館藏作品大多數是長年不見天日的。透過藝術授權能讓更多好的作品,藉由茶杯、絲巾、領帶、名片夾等各類藝術授權商品,甚至數字真跡復制作品,使得更多人了解并擁有故宮的作品。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比臺北故宮每年多出32倍的收入,主要差別就是在于藝術授權商品的經營上。不僅是藝術單位需要藝術授權,所有產業都能利用藝術授權增加獲利。荷蘭銀行能利用梵高的藝術授權產品作為其銀行內外墻面裝飾、信用卡圖案、客戶贈品,而在三個月內增加三倍的辦卡量。我們難道不能利用故宮或其它東方藝術家作品增加各種產業產品的附加價值,讓中國用“美”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力?
莫奈比齊白石畫得好?至少我不這么認為。(信息來源:財經時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