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熄滅的《烽火》
永不熄滅的《烽火》
永不熄滅的《烽火》
時間:2006-07-17 16:39:00 來源:
收藏
>永不熄滅的《烽火》
《烽火·創刊號》在中國抗戰文藝刊物中燦若星火,重如泰山。燃起《烽火》的動議,發生在“八一三”淞滬抗戰前夕。1937年8月12日中午,茅盾照例去赴滬上文藝界月曜聚餐會。餐桌上,眾人對民族的前途命運和文學藝術界的任務使命等問題議論紛紛,情緒激昂。當時受戰爭的影響,上海一些大型文藝刊物紛紛???。針對這一情勢,會上多數人主張趕快創辦一個適應戰時需要、快速傳遞抗日救亡呼聲的小型刊物,并擁戴茅盾出任這個刊物的主編。義不容辭的責任,讓茅盾冒著淞滬戰爭爆發的炮火,找了馮雪峰、巴金、黎烈文、王統照、靳以等人,大家同意由原《文學》《譯文》《中流》《文季》等4家刊物同人集資創辦一份文藝周刊,并為新刊物取名《吶喊》。經過10天緊張籌辦,1937年8月22日,《吶喊》在隆隆的炮聲中出刊。兩期后,《吶喊》被法租界巡捕房查禁。茅盾、巴金等人決定從第3期起改名《烽火》,繼續戰斗下去。
1937年9月5日,《烽火》周刊創刊號出版,大32開,8頁16面。在筆者珍藏的這本創刊號上,加印了編輯人茅盾,發行人巴金(如圖)。在封面上列隊的有茅盾、巴金、王統照、劉白羽、蔡若虹、端木蕻良、蘆焚、周文、謝挺宇等,他們用詩歌、雜感、漫畫、回憶、速寫、小說等為炮彈,喚醒同胞。巴金的雜感《所謂日本空軍的威力》嚴厲譴責日機對候車離滬的難民一連投擲8枚巨型炸彈,造成死傷六七百人的駭人聽聞的罪行,鄭重指出:無辜的死難者們的“血會染在日本歷史上,寫成日本史的最可恥的一頁……這不是戰爭。這是謀殺!日本空軍展露給世界人士看的,并不是它的威力,而是一種虐他性的瘋狂,以殘殺婦女小孩為樂,已經成了日本空軍的另一慣技……日本軍人只是一群沒有理性的喝血的生物!”封面上,由蔡若虹創作的黑白版畫,驚心動魄,手持長槍的年輕戰士在高喊:“聽??!年青的朋友們,是我們的壯士在吶喊,是我們的祖國在呼喚!”1937年10月21日,《烽火》周刊出至12期,被上海租界當局禁止,被迫再次???。
1938年5月1日,經全力籌措,《烽火》改為旬刊在廣州復刊,改為編輯者巴金,發行人茅盾。當時巴金住廣州惠新東街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廣州分社,負責出版事務。這期間茅盾常從香港來廣州,住愛群旅社,巴金前往看望多次。商量《烽火》等事宜。10月11日,在日軍炮火轟炸下,《烽火》出至20期,再難以正常出刊,從此絕版。(信息來源:新民晚報 李錦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