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推陳出新的樣板
山水畫推陳出新的樣板
山水畫推陳出新的樣板
國畫《紅巖》是新金陵畫派素稱四老之一的錢松巖先生所作。1960年,錢老與傅抱石等一行人在二萬三千里寫生途中,路經重慶紅巖村,根據當時的速寫,幾經構思,幾易其稿,最終完成這幅歌頌革命紀念地的力作。它的誕生,是錢老山水畫創作從舊到新,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新中國山水畫創作的經典作品之一,曾在中國美術界產生過巨大反響,從而成為錢老的“標志性”作品。華君武稱它為“山水畫推陳出新的樣榜”。
錢老在創作這幅國畫時,首次將傳統山水畫創作中的感情投入,從以個人感情為主導或瞬間情緒發揮左右筆墨為主,轉化為和時代、社會相戚相關的博大情懷,作超越自我式的投入,并表現在構思、構圖、筆墨技巧及色彩處理等一系列美學問題的思考上,而不是忠實寫生,也不是無限夸張或過分拔高。據錢老在《創作〈紅巖〉點滴》一文中介紹:“該畫從1960年到1962年其間經過數十次的修改,但始終為生活現象所束縛,不敢有浪漫主義。”他最先創作的《紅巖》,畫面因拘泥于現實場景(如近景的黃角樹、芭蕉、巖石等)而顯得色彩黯淡,紅得不透,而且大樹、山石的手法還較傳統。紀念館雖已置于頂端,但并未高揚,倒有陷于芭蕉、雜樹之中的感覺。巖石雖已想到畫成紅色,但因其面積太小而分量不夠,色彩亦不純。更由于芭蕉的綠色干擾,使畫面顯得有些俗氣。后經反復修改重畫,成形的作品左下角仍有一株喧賓奪主的大黃角樹。從上述3幅未定稿的作品看,畫家雖以白描法變綠色芭蕉為白色,并縮小了黃角樹的地盤,但畫面效果仍然不佳。
后來錢老大膽地去掉近景壓角的黃角樹(當地確有其樹),讓巖石大片露在前面,加大紅色的面積,更干脆用朱砂畫石,畫面紅而沉穩,一片升騰之氣托住頂端的紀念館,給人以崇高之感。又將建筑物旁的幾棵小樹改成一株大柏樹,郁郁蔥蔥,象征著革命力量的蓬勃發展,視角上突出了主體部分的分量(黑樹),也解決了色彩的基調(以黑配紅,間以白芭蕉,色彩不俗)。這里,畫家用夸張的紅色巖石象征革命傳統,使其獲得了鮮明的主題。作品被認為是體現革命浪漫主義的成功典范。
國畫《紅巖》的成功之處概括起來,一是構圖極其單純凝練,直點主題無雜蕪之物干擾。平面分割式的版塊結構,增強了視覺沖擊力;二是色彩上大膽變革,實現了“隨意賦采”而強化立意所需色并推至極致,既深化了主題,也因合理搭配鄰近色而凸現強烈的美感。1962年10月,該畫正式面世,各報刊雜志爭相發表。錢松巖應約多次復制,而聲名也因此遠播。(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張治云)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