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 藝術靠自己修行
朱銘: 藝術靠自己修行
朱銘: 藝術靠自己修行
時間:2006-07-15 16:01:00 來源:
市場
>朱銘: 藝術靠自己修行
 |
臺灣著名雕塑家朱銘來港數天,吸引了本港媒體的踴躍報道。昨天于藝術中心舉行的“朱銘美學觀──與藝術家對談”講座,不僅約三百個座位座無虛席,更有電視臺進行現場直播,可見只要有出色的藝術家與創作,便不愁沒有愛好藝術的人。
朱銘與觀眾分享了他從藝五十年最珍貴的創作心得,即藝術修行的重要性,這是他領悟出來的藝術精神與內涵。在人人強調學習的世代里,朱銘則要藝術家們忘掉學習。“學習都是與自己無關的事情,只是一個認識別人的過程,但人家那么多好東西,不是自己的,沒用。學習是獲得,修行是忘掉。記得越多越糟糕越復雜。有一句說話,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己。修行是一種態度,不是宗教,由于藝術家需要創新,便要了解自己的想法脾性,要有天下找不到第二個我的追求。”
忘掉學習 忘掉過去
他舉例說明道,畫家畫得不錯,可能像高更,又有點馬蒂斯的影子,卻沒有自己。愛因斯坦能寫出相對論,但他的老師便不會了。佛陀還是一位太子時,他可以在宮殿內請大法師來教導,偏偏他要到外面苦修,在宮殿內修得再好也只是一名印度教徒,沒法領悟出佛教精神。朱銘覺得學習只能是技術問題,但技術與藝術差別非常大,例如象牙球雕刻,便是民間技藝。
現年七十歲的朱銘,希望人們在創作時要放下雜念,忘掉別人的東西,卻不會丟掉智能,清空出頭腦,便可脫胎換骨。這是一種心理建設,每天去想,提出主張,日子久了,便能建立自我,要認為:“我最重要!”但他在回答現場一些學生的問題時補充說,還是要在學院學習,但在學校的幾年,連基本功也學不夠,而是讓自己自由發展,了解自己哪一樣能力最突出,由此開始,所以,學校只是初步。
現場觀眾在提問時,很想了解他新的題材“人間系列”的內容。朱銘從頭介紹他的創作歷程說,他最初是跟隨傳統雕刻家楊英風學習,老師第一句跟朱銘說的話便是:“千萬不要學我!”
朱銘早期的作品是“鄉土系列”,雕刻一些水牛等作品,推出時甚受歡迎,但他已決定忘掉過去。那時老師看他身體較弱,建議他學習太極拳,學了后他整天想著太極,后來便創作了“太極系列”,但太極畢竟是八百年前的文化,有一定的架式、動態,創作時沒有自由,包袱也大。結果他轉而創作“人間系列”,自認為是很聰明的題材,因為這個系列是記錄社會上點點滴滴,無論是人們排隊、和尚、軍人、辣妹、三姑六婆等人生百態都可以。例如作品“裙子”,用木雕配以鮮亮的色澤,展現時下女孩子穿上超迷你短裙子的樣子。朱銘說,他刻意用沒有調和的色彩,看似不懂得用色,這是故意去展現作品的時代感。
“人間系列”刻畫人生百態
盡管朱銘時常提著要忘掉以前的東西,但他卻強調傳統的重要。“很多人忽略傳統,這是我們祖先的財富,怎可以中國人的精神也搞不清楚,不懂得的話是很可惜的。因此我也要學寫詩、寫對聯、寫書法,與祖先接軌。現時不少年輕人錯誤地崇拜西方藝術,了解西方是必要的,但最重要自己是中國人,拿不出中國精神,很難打動人的心。”朱銘說。不過,他強調他所說的傳統,是指精神上,無形的東西,而不是技術上的傳統。
中國人要拿出中國精神
昨日出席的聽眾不少是本港藝術界人士,也有許多學生,他們都積極提問,朱銘有些問題答得很詳細,例如有關創作的內容,但有些人問他如何提高藝術家的地位,怎樣發展藝術教育,朱銘便只能說:“這對我來說是外行,藝術家還是管創作了。”
就算是有人問他展覽對創作的重要性,他也是說:“我只會雕刻,其它都不管。”現場甚至有一名觀眾拿自己的作品給朱銘看,要朱銘批評一下,朱銘便為難地說:“時間可能不夠,我們私下解決吧。”
此外,他在講座上又以幻燈片及光盤介紹他的作品及創作過程。朱銘昨日結束講座后隨即趕往機場飛回臺灣。(信息來源:香港大公報 記者洪捷報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