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奇才劉士銘 生活回憶中的即興之作
雕塑奇才劉士銘 生活回憶中的即興之作
雕塑奇才劉士銘 生活回憶中的即興之作
這是一件長78厘米的陶塑,名曰“黃河船”,一條待渡的大船,裝載著大缸、小缸,大羊、小羊。4個頭裹羊白肚手巾、赤膊的黃河漢子,或站或蹲,正在高興地聊著什么。好一幅黃河生活畫卷!一個普通的生活場景被藝術家“發現”,便有了不尋常的意義。這是母親河托起歷史的渡船嗎?我們耳畔響起《黃河船夫曲》的旋律,風雨過后,是一片燦爛的陽光,祥和的水天。
這是作者生活回憶中的即興之作。
作者劉士銘先生,這位雕塑界的奇才,已是八十老翁,他相貌清奇、目光炯炯,有著傳奇的經歷。1950年,他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留校任教,同年創作的反映土地改革的雕塑《丈量土地》,才華初展,非同凡響。1958年創作的雕塑《劈山引水》,以浪漫主義的熱情、民族化的形式,謳歌了時代精神,產生了巨大社會效應。這兩件概括歷史、經得住歷史考驗的作品,已奠定了年輕的劉士銘在美術史上的地位。但熱愛民族、民間藝術的他,似乎聽到冥冥之中的召喚,像當年王洛賓為民歌吸引遠走新疆一樣,于1961年離開了美術學院,來到河南,在大學和博物館工作10年,后又在河北工作3年。他沉浸在地方風土人情、民間美術、戲曲之中。走黃河、下窯洞,中原和燕趙文化的豐厚積淀成為他日后創作不竭的源泉。1974年他回到北京,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修復文物,這又是6年難得的機遇,接觸到大量古代藝術珍品,眼追手摹,心領神會。他從古代陶俑中重新發現了自己,那看似亂頭粗服,而實如明鏡般真摯的藝術正是劉先生的本性,也更堅定了他創作的表達方式。
1980年劉士銘回到闊別19年的中央美院,邊兼課邊作陶藝。美院的電窯成就了他藝術的大飛躍。他有了多年生活積累,找到了創作的方式、創作激情。用他的話說:“放一小炮,就引燃了。”無論寒暑,守著電窯,別人以為不堪其苦,他卻如使命所驅,自得其樂,十幾年創作了500多件作品。古希臘先哲說:一件有靈感,用真摯感情完成的作品必是好作品。劉先生的作品怎能不件件皆精呢?
再看這件《黃河船》,細節刻畫多么真實,這說明當年作者看見此景,心有所動,仔細觀察,才有日后記憶的重現。在藝術中,細節的真實是打動人不可或缺的依據,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未陷在“真實”中,他用寫意手法,在表現中把握再現的“度”。漢代和晉代雕塑都重簡約,不同的是漢代渾樸大氣,晉代更重韻致,劉士銘先生完美地結合了二者。這件作品人和物錯落有致,塑造有韻有味兒,豐富的形體被分類安排在船槽的三格中,最后又用大船的外框整體統一起來。整體和細節的統一、表現和再現的統一、表象情趣和深遠意境的統一,正是劉士銘藝術的精髓。他的作品耐人尋味,像陳年好酒香淳而清冽。
如果說像《黃河船》這樣從生活中捕捉的有“意味”的作品是劉士銘的成名作《丈量土地》風格的延續,還有一類作品則是《劈山引水》浪漫主義風格的延續。他藝術的這一面,似被論者所忽視。高25厘米的《絲綢之路》,大漠風煙化作安健如屏的駱駝,心中的佛陀護佑千年的絲路。多么瑰麗的想象!是什么給了作者靈感?是莫高窟,是高昌古城,還是胡楊林?作為雕塑來說,駱駝的剪影和佛陀的洞窟使作品既有明晰的影像又富于空間感和量感。這是一件以小見大,充滿歷史感的佳作。
雕塑是沉默的藝術,劉士銘更訥于言。我們是透過作品了解他,對他進一步了解后更增進了對作品的理解。像所有大藝術家一樣,劉士銘的藝品和人品是分不開的。在藝術多元化發展的當今,什么是藝術家的品格?什么是藝術的本質?象牙塔中的藝術家如何認識民族、民間藝術?原生態藝術如何在保存“原生態”的前提下提高?劉士銘其藝其人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信息來源:新華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