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畫派市場理性回歸
京津畫派市場理性回歸
京津畫派市場理性回歸
近年來,隨著內地書畫市場的升溫,中國書畫拍賣記錄不斷刷新,“京津畫派”名家的作品也成了藏家們密切關注的熱點,許多人的作品也是高價迭出。在今年春拍市場上,有拍賣公司還推出了“京津名家書畫專場”,但拍賣結果呈現的則是一種理性交易格局,很多以往都拍得高價位的名家作品,在這次專場拍賣會上并沒有曝出驚人的價位,買家一窩蜂地追捧現象開始消退,作品的真、精、稀成了買家首要思考的問題。
在近現代中國畫流傳的區域和流派中,以上海的“海派”,廣東的“嶺南派”和北京、天津地區形成的“京津畫派”最為著名。其中“京津畫派”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為宗旨,對推動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齊白石、陳半丁、溥儒、于非廠、徐燕蓀,這些如今已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從20世紀初期開始,就一直活躍在中國的畫壇上。盡管他們來自天南海北,畫風也不盡相同,但由于他們主要的生活和創作,都集中在北京、天津兩地,因此,人們習慣上把他們統稱為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京津畫派”。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國內藝術品拍賣的興起,“京津畫派”畫家的作品以不可阻擋的勢頭,進入到各種大大小小的拍賣會中,并在近10年的時間里,一直引領著近現代繪畫的市場行情,成為拍賣市場的風向標。2004年中貿圣佳推出的京津畫派專場拍賣會上,303件拍品中有269件作品成交,總成交額達3658萬元,其中徐操的《明皇并馬》圖軸以539萬元成交,還創下目前徐操作品拍賣最高價。
書畫拍賣市場經歷了2004年和2005年的躁動后,2006年進入了相對理性的狀態,這是市場成熟使然。以往藝術品市場有這樣一個怪現象:一味靠炒作繼而頻頻曝出某某作品在某某拍賣會上拍出數十萬、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佳績”,然而看其拍品的水平則并非如此,有的的確是名家之作,但是并非精品,只是應付之作而已。從藝術水平和投資潛質來權衡這些高價拍品,待一陣浮躁狂熱消退之后,其最終市場價值很可能與當時產生較大落差。
今年春拍中的京津畫派專場拍品計129件,成交價超過10萬元的僅29件。除了顏伯龍的《花鳥》四屏和婁師白的《朝氣蓬勃》立軸分別以50.6萬元和15.4萬元成交外,余下27件作品都沒有突破預期的最高估價,如金城《雪后山居圖》立軸估價11萬至18萬元,成交價為12.1萬元;陳少梅《乘舟觀瀑》立軸估價45萬至55萬元元,成交價為50.6萬元;溥儒《山水》四屏估價12萬至18萬元,成交價為13.2萬元。
從以上成交的數據來看,并沒有呈現前兩年的所謂“亮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諸名家的作品價位沒有出現大幅度的下跌,但多數未能實現最高估價的突破,一些此前很走紅的名家作品流拍,不但說明收藏者在逐漸走向成熟,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拍賣公司估價的理性,采取了一種緊縮策略。
名家筆下所有的作品難道都是“一路走高”、“潛力無限”嗎?一個有思想、有遠見的書畫投資者,要把投資的眼光投放在開宗立派或具開宗立派潛力的書畫家作品上,但他們的作品不一定都是一個“生產流程”出來的,大師有敗筆,也有劣作。
此外,拍賣公司今后估價的標準也要考慮到眼下的投資者的素質、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盲目跟從者已經越來越少,因此拍賣公司組織的拍品也要適應收藏者、投資者的高標準要求,只有真、精、稀的名家作品才能更大程度激活買家的購買欲。(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高鴻)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