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人不買賬 “疊色”又如何
郵人不買賬 “疊色”又如何
郵人不買賬 “疊色”又如何
上月末在山西太原舉辦的全國集郵展覽,國家郵政局推出的主題郵品,是疊色樣張的后續品種《金甌永固杯》。與其龍頭品種相同,疊色樣張《金甌永固杯》 同樣為小全張形式,售價為10元,發行量10萬枚,其發售方式是在太原郵展現場直接銷售。4枚郵票圖稿是2006-18《金銀器》的頭一枚《金甌永固杯》。此外,疊色樣張上方加印“2006中華全國集郵展覽”和“郵票印刷疊色樣張”字樣。
如何評價疊色樣張?說雅,是為滿足集郵者要求推出的新款式;說俗,是一枚看得用不得的“花紙頭”;再說白了,就是發售方市場圈錢的另一方式。
所謂的“疊色樣張”,就是通過4個圖稿分別展示郵票4疊色的印制過程。其色彩分別為黃、紅黃、紅黃藍、全色。前3枚為“半成品”,沒有面值,后者雖有面值,但在主圖上加印了“樣張”字樣,因而阻止了它進入郵政通信領域的可能。從這個角度看,疊色樣張的性質理所當然是郵政官方發行的“花紙頭”。目前可看到的宣傳材料強調:疊色樣張雖沒有使用價值,但有郵展素材功能,可用于傳統集郵、航天集郵、專題集郵、開放式集郵等郵集。當然,也是“很好的紀念品”。
疊色樣張是郵票印制過程中,為試驗和觀察而出的樣張。其種類,包括試模印樣、試色印樣、進度印樣、試機印樣、學習印樣等。近年國外一些郵票印制部門為擴大郵票宣傳作用,專門印制少量樣張供應給集郵者。在中國,關于疊色樣張,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當年9月,在中國集郵總公司為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制作的“中秋加字”郵折中,就插有一枚編號ZYH-17的“郵票印制工藝小全張”,畫面為“古代花瓶”。通過一層層印色彩疊加,最終表現出郵票完整的彩色效果。因為發售單位是中國集郵總公司,又沒有專門宣傳,因此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十分明顯,這就是疊色樣張試探性露臉。
一年之后,2003年,第16屆亞洲郵展在四川綿陽舉辦,郵展的主題郵品就是國家郵政局正式推出疊色樣張。疊色樣張的畫面圖稿是2003-23《中國2003第16屆亞洲郵展》紀念郵票,版式設計采用的則是小全張形式。疊色樣張通過色彩漸加的4個郵票圖稿,記錄了郵票印制的全過程。公告中,發售方特別強調:“主要用于郵展期間銷售(不得在通信中使用)”。
3年后,新一款疊色樣張《金甌永固杯》在市場露臉,其市場參與者反映如何呢?
6月30日郵展當天,疊色樣張隨郵折流入北京市場,包括其中“奧運會”、《洛神賦》等郵票,開價在148元附近。在太原郵展會場發售現場,疊色樣張(裸)85元有人收購,賣盤叫價在88元。7月1日起,部分貨源陸續流入京滬兩地郵市,開價從90元逐步回落,到85元附近,才有零星成交。上周五,大量貨源涌入,市場買氣驟減,成交價格也一路下行,跌至收盤時的72元左右。前期參與者基本上全線套牢。
疊色樣張《金甌永固杯》這種高開低走的形態,與其龍頭品種基本相似,對于參與者,仍然是賠錢買吆喝的貼本生意。2003年,疊色樣張“16屆亞洲郵展”問世前,期貨價最低只有55元,臨近郵展開幕,其被迅速拉抬至90元附近。郵展當天,又從122元無量高行到160元以上。但這種強勢只維持了兩天,郵展結束,其鼓出來的氣就一路衰下來。到12月上旬,市場已看到了70元的價格。相比巔峰,跌幅達到了50%,這也是當年郵市震蕩最大的風險品種。
前后兩次參與疊色樣張的多是一些短線高手,他們之所以敢進來,主要有兩方面考慮:一、玩新品種的刺激,風險雖大,但利潤也大;二、玩10萬的發行量,如果做好了,就能賺個盆滿缽滿。無論前者還是后者,都帶有賭徒式參與心理。而發售方之所以推出疊色樣張,一方面是能為郵展承辦方提供一些經濟上的補償,另一方面,也可以借短腿郵品,為低迷的市場鼓一鼓勁。
但可惜,郵人早不買發售方的這些“花紙頭”了,前些年的“金箔”都吸引不了他們,現在的“疊色”又能如何?(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張健初)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