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怎么了
40年前怎么了
40年前怎么了
真正是無巧不成書,最近一段,筆者遇到了一連串與40年前有關的事。
先是出差武漢,一位藏友拿出一只景泰藍大盤,說起如何珍貴口若懸河。我一問,知道這東西他已經收藏了40年。40年啊,那是什么感情。
前不久禁不住一位朋友的死拉硬拽,去看一位老板收藏的一大堆“元青花”。問問來歷。老板說這些東西是他40年前收藏的。我跟他開玩笑,說40年前你就是個有錢人呀。他一怔,說不是不是,40年前這東西非常便宜。老板是寧夏人,我說40年前寧夏怎么會出來這么多元青花呢?他說光靠寧夏不行,那是他走南闖北,走了十多個省收來的。出了門我就琢磨了一下:怎么又碰上一個癡迷收藏40年的?
這兩天上網,竟然一連串看見好幾個40年。一位吉林老漢向媒體展示了他收藏了40年的銅碗,一位廣西藏友展出他收藏了40年的古玉等等。
40年前是什么年頭,孕育了這么多收藏家?筆者生也晚矣,未能趕上那收藏的大好時光。我知道上世紀70年代,齊白石、李可染的作品掛在榮寶齋不過百八十元一張,如今百八十萬也未必買得下。而且最關鍵的,那時候這些東西沒假的。再往前10年,肯定價格更便宜,藏品更保真吧。
不過算一算,40年前,1966年呀,那不是“文革”爆發、大破四舊的年代嗎?想一想這些有著40年藏齡的人,年齡似乎剛到60歲,40年前也就20歲。在那樣一個舉國瘋狂的年代里,在全民痛恨封建殘余的環境下,這么多20歲的小青年在默默無聞,甚至走南闖北收藏著祖國的文化遺產?有點離奇。還有,他們怎么收藏?走街串巷不太可能,那年頭收廢品的都是國營公司,哪有小商小販?到國營文物商店買?這些東西40年前如果有賣的,一定便宜得很,可當時人們的收入能有多少?我相信一定會有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在當時做出過收藏方面的義舉,但應該是鳳毛麟角,不會一下冒出這么多。
至少有這樣一種可能——有人在編故事。幾年前有些人喜歡編一些復雜而離奇的故事,比如我祖上做過清朝的道臺、這東西是我姥姥的姥姥的嫁妝、我曾祖父的鄰居是個太監一類。這樣的故事現在人們聽膩了,所以返璞歸真——就是我本人收藏的,情節簡單,但言之鑿鑿,不容置疑;收藏了40年,那年頭怎么會有假呢?其實,這些編故事的人未必是想坑蒙拐騙,他們很可能相信自己的藏品絕非贗品,所編出的40年的故事,無非是想增加藏品的可信度而已。
收藏需要斗智,需要技巧,但也需要誠信,需要磊落。其中的分寸把握不好,有時候會弄巧成拙,自己把真的變成了假的。當然,如果有意弄假成真,就是另外的問題了,不知道上述列舉的幾位會不會有,不說也罷。(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林心)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