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辣椒”四川美院當代藝術作品展
“重慶辣椒”四川美院當代藝術作品展
“重慶辣椒”四川美院當代藝術作品展
“重慶辣椒”四川美院當代藝術作品展開展。
策展人:馮斌
參展藝術家:羅中立、何多苓、周春芽、張曉剛、楊千、陳衛閩、魯邦林、侯寶川、黃山、李強、馮斌、張杰、龐茂琨、楊述、忻海洲、白海、曹靜萍、韋嘉、沈樺、林國成、李繼開、朱海、羅丹、楊勛、胡華、李胤
主辦:青島市美術館、重慶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時間: 2006年7月12日——27日
地點:青島市大學路7號
川幫、川軍、川美——一方水土一方人
馮斌
在北京藝術家扎堆的望京,據說流行著一句笑話:聽不懂四川話,就不要搞當代藝術。這笑話不但其來有自于望京本來就有一大批川籍藝術家形成的“川幫”,更因為川籍的藝術家在今天重要的國內外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和有關出版中,無不占有三分之一甚至半壁河山的“量化指數”,不知不覺中,“川幫”已然是蔚為壯觀的川軍軍團,而川軍軍團的人馬,又大多出自于四川美術學院。
四川美術學院落身在重慶的黃桷坪,一條各色居民混雜的市郊街道,前后多有工業化時代的工廠、火車站、碼頭、倉庫,附近軍工廠生產的坦克不時會從街上轟鳴而過,緊鄰學校的火力發電廠,聳立著兩個永遠冒著黑煙或白煙的高大煙囪,成為黃桷坪揮之不去的風景。在中國社會大轉型的十幾年間,黃桷坪附近稀疏尚存的農田也變成了樓房,農轉非多出了更多的居民,風光不再的企業多出了下崗工人,還多出了從附近郊縣涌來的“棒棒”——重慶人對從農村到城市、手持木棒或竹棒在街上找下力活的貧下中農兄弟們的形象稱呼,加上貧下中農姐妹們在街上賣菜擦皮鞋,再加上擴大招生后美術學院多出的好幾千學生……凡此種種,配合著街上熱氣騰騰的火鍋店、大排檔,以及美術學院大門進進出出的各色私家車,城鄉結合部臟亂差的黃桷坪總是熙熙攘攘、車水馬龍,混亂與嘈雜中卻透著生機與活力。
也許正是這樣的環境與氛圍,造就了四川美術學院人才輩出的生機與活力。反思文革、舔拭傷痕,成為文革后恢復高考招生以來最先進入美術學院學習的77級、78級學生們的自覺意識,他們的作品在全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從此“四川畫派”成為中國美術的一支主力。在激進西化的“85新潮”來臨之前,四川美術學院的創作還在繼續關懷鄉土、講究形式。但現代藝術已經是難以回避的課題,也沒有隨著“中國現代藝術展”被關閉而終結。90年代以來,在 “與國際接軌”的口號下,中國當代藝術風起云涌,四川美術學院又產生了一批應運弄潮的藝術家,其勢頭一直持續到國內藝術市場也風生水起的現在。四川美術學院前后幾輩藝術家你追我趕前赴后繼,在中國美術近30年來的演繹變遷中,幾乎在每一個重要階段都產生過代表性的作品和代表性的藝術家,從而濃縮了中國當代美術史的完整線索,這在全國的美術學院中也是獨一無二的。而一所美術學院能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中國大多優秀藝術家都出身或身在美術學院。所以美術學院在中國不但擔當了藝術教育的職責,同時也成為文化思想的策源地,潮流演化的實驗場,因而波及廣泛影響深遠。
從77級、78級開始,四川美術學院似乎就積累了一個新的“傳統”:出人頭地、功成名就不問資歷,作學生的創作出一鳴驚人的作品,也可以成為“英雄”。典型的莫過于前有羅中立、后有張曉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成為后來者的參照和目標。相較于好多地方的論資排輩和學統森嚴,年輕人在四川美術學院卻可以在一種近乎“野生”的生態中生長,沒有權威的過多干涉,“成”了就被寬容地承認和接納,不論是學院、老師、學長,都把提攜新人、推出新人作為當盡之責,這也是一撥又一撥的人才破繭而出,使四川美術學院生生不息的內因。在黃桷坪這個幾乎無關“文化”之地,四川美術學院造就的人、以及這些人創造的藝術,卻與社會和文化、全國和世界相關聯,不知是反是正地應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老話?(信息來源:世藝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