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木板標語
紅軍木板標語
紅軍木板標語
1935年3月,紅一方面軍4次渡過赤水,抵達金沙江后,繼續向北進發,到達了會理縣城(四川彝族自治州南部)。由于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豪紳的殘酷壓榨,致使會理廣大群眾“流離失所,啼饑號寒,風餐露宿,目擊心傷。”
紅一方面軍進入會理后,一面休整,一面組織群眾,幫助成立貧農團,建立革命政權。他們開展“打富濟貧”斗爭,將沒收地主豪紳的財物分配給貧苦群眾,并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所到之處,秋毫無犯,迅速取得了群眾的信任。群眾從切身體會中認識到:“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經過紅軍廣泛的宣傳和發動,會理的貧農團、赤衛隊等群眾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建立,處處呈現“地主背時倒灶”、“農民歡天喜地”的大好局面。至今在會理縣城的墻上、住房和板壁等地方,還能完整、清晰地看到當年紅軍張貼的宣傳單、標語口號等。
這幅木板標語,長78.1厘米、寬45厘米,用毛筆寫成。標語內容為:“紅軍到,乾人笑,紳糧叫;白軍到,乾人叫,紳糧笑。要使乾人天天笑,白軍不到,紅軍到;要使紳糧天天叫,白軍弟兄拖槍炮。拖了槍炮回頭跑,打倒軍閥妙妙妙。” “乾人”為四川話,即窮人,“紳糧”即富人。這是當年紅一方面軍團政治部(代號“堅”)在貴州仁懷縣(今茅臺縣)長崗山鄉大園子村一家木板壁上寫的標語。它以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的歌謠形式,闡明了紅軍和白軍是兩種完全不同性質的部隊,代表著兩種對立的階級利益。標語中,一個“笑”字和一個“叫”字表達出勞苦群眾和地主豪紳對待兩種軍隊截然相反的態度。此件文物于1959年4月遵義會議紀念館撥交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李翠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