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怎么辦起了陶瓷展
中國美術館怎么辦起了陶瓷展
中國美術館怎么辦起了陶瓷展
中國美術館怎么辦起了陶瓷展
高蒙河: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
劉 毅:南開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
劉禮賓:中央美術學院中西美術比較專業博士
何云志:北京資深藝術記者
史晶楠:本報記者
一場規模盛大的當代陶瓷展在京城開展了,展出的地點不在故宮,不在國家博物館,不在中華世紀壇,也不在工藝美術館,而是放到了中國美術館的展廳之中,這多少讓有些人感到奇怪。
記 者:最近一段時間,有這樣一條新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中國美術館正在舉辦陶瓷邀請展。據了解,這是中國美術館首次獨立策劃、主辦的大型當代陶瓷作品展覽,整個展覽分為傳統陶瓷藝術承傳、當代陶瓷藝術創造以及現代陶瓷設計三個部分。
不可否認,單從展覽本身來說,這是一次非常具有觀賞性的當代陶瓷展。但是脫離展覽本身,人們卻在思考另外的問題——這樣的一個當代陶瓷展放在中國美術館合適嗎?中國美術館對于自身的定位究竟是什么?而這樣一次展覽的出現又會為將來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爭論焦點一:該展還是不該展
何云志:陶瓷展辦到中國美術館有些令人費解。
當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奇怪,奇怪中國美術館為什么要辦陶瓷展。雖然我現在還沒有看到這個展覽,但是知道這里面既有傳統陶瓷也有現代的陶瓷造型藝術在其中。同時,展覽的規模也非常大,中國美術館將3層、5層的固定陳列廳都騰了出來給這次展覽用,而且聽說一展就是一個多月,就更為費解了。要知道中國美術館一共就3層展廳呀,在我的印象里,許多畫家想在美術館辦展覽可是排不上隊的。
劉 毅:中國美術館是有責任、有義務去關注工藝美術。
對于中國美術館出現這樣的展覽我并不感覺意外。因為它以前也展過很多工藝美術的東西,包括它的收藏,大量的風箏、剪紙、泥人等民間美術不都是工藝美術嗎?既然這些都能展出,那么瓷器當然能展。事實上,國家美術館能關注到其他領域的事情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像陶瓷這樣在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文化的事物,在當代已經逐步走下坡路,如果國家美術館能夠更多地關注它的發展,或許會為中國這一古老文化帶來新的變化。我認為中國美術館是有責任、有義務去關注工藝美術的。
高蒙河:觀眾眼中一切美的東西都是藝術,中國美術館是可以呈現的。
各個博物館的分工定位都不相同。比如說國家博物館就是歷史性的博物館,而上海博物館是藝術性博物館。那么作為中國美術館來說,它的定位應該是國家級的美術館,而這其中自然包括各種造型藝術。我們必須承認的是,中國美術館的主業還是傳統意義的美術作品展覽和收藏,但是現在藝術的概念有被泛化的趨勢,即在人們眼中呈現的一切美的東西都是藝術,都是美術館可以呈現的。從中國角度講,無論工藝美術還是純美術作品,都是美術。而且很多工藝美術的東西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由實用性發展到純觀賞性的東西了,比如紫砂壺,就是經歷了這樣一個演變。
爭論焦點二:中國美術館如何定位
何云志:總有一種“不務正業”的感覺。
我從一些新聞報道上了解到,中國美術館本身的館藏量大概7萬多件,其中最能代表中國近代以后美術史發展的國畫、油畫卻只有1萬多件。作為一個國家美術館,我認為這并不是一個值得稱道的數字。而且說實話,中國美術館有些展覽的水平是很一般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今天搞陶瓷,明天搞玉器,后天搞景泰藍,雖然你可以說工藝美術也是美術,如果這樣劃分,工藝美術該占整個美術的多大比例?畢竟,人們對美術館的期待主要還是書法、繪畫這一類傳統的美術,其中書法繪畫兩大門類無疑承擔著最重要的社會審美教育功能。這兩類抓不上去,搞陶瓷?不理解。
北京還有中國工藝美術館、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不知道中國美術館搞了陶瓷展,這兩家心里怎么想。當然,有競爭是好事,可是中國美術館該參與這個競爭嗎?
高蒙河:從惟一到之一,公眾的期望與美術館自身的定位出現矛盾。
如果說我們現在對于中國美術館舉辦這次展覽存在爭論,無非是認為他們作為國家美術館應該更多關注美術界的主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國畫、油畫等藝術品,認為這才是美術館的主流。那么,我想這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公眾的理想性與中國美術館的現實性出現了差異。也就是說中國美術館現在主業做得不夠好,而且他們可能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將主業做好。這里面原因很多,既有體制問題,也有美術館自身發展的問題,當然也有社會大環境的問題。
如果將中國美術館的收藏展覽劃分為十個部分的話,公眾可能會希望國畫、油畫等這些傳統意義上的美術作品展占其中的一半,是比例最大的,但中國美術館可能就想讓它成為1/10。公眾希望是“惟一”,可是美術館把它變成了“之一”,這就是在對于中國美術館的定位問題上,公眾的期望與美術館的實際發生了矛盾。
劉禮賓:藝術的形態是多元的,呈現的藝
爭論焦點三:能夠產生何種影響
劉 毅:從狹義美術到大美術概念的擴展。
在我看來,我們過去對于美術的理解是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美術就是指繪畫,可能最多會將雕塑包容進來。而廣義的美術不僅有以上的幾個部分,還包括建筑、設計、工藝美術等,都是美術的范疇。我們從學科分工上都是采用了狹義的美術概念。中國的陶瓷發展到當代,已經與古代陶瓷不一樣了,發生了很多變化。明清以前的瓷器主要講實用性,各種碗、盤、瓶等,梅瓶在宋代不就是盛酒用的嗎?宋代官窯瓷絕大多數都是實用器。只是從明代以后觀賞性的瓷器不斷出現,清代到了一個高峰。當代陶瓷現在已經出現了分支,仍然沿襲傳統陶瓷藝術的應該還是工藝美術范疇。但是如今的造型藝術已經更多地使用陶瓷這一材料了,那將陶瓷造型藝術放在工藝美術范疇里就不合適了,從風格上來說應該是美術范疇了。
高蒙河:展覽會產生一些引導性的影響。
這次展覽本身并沒有太大問題,我們從藝術本身再到陶瓷的屬性上看,都可以將這次展覽劃分到藝術領域。但是從這次展覽的舉辦,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它是不是會帶出一些具有某些引領性的問題和影響呢?比如說我們現在對于藝術、美術、工藝美術的定義,藝術是不是應該更強調受眾視覺感受的問題等。而這樣一次展覽也同樣引發了一次藝術品屬性的討論,博物館作為藝術品的載體,現在這種展示是對我們傳統觀念的顛覆,它的外延作用已經遠遠大于內涵,也可能帶來一些導向性問題,比如說日后地方美術館是不是也要做這樣的展覽來改變人們的觀念呢?
何云志:美術館、博物館應當明確自己的定位,還應考慮公眾要求。
我堅決相信中國美術館搞這個展覽對推動陶瓷藝術有好處。中國傳統上對工藝美術其實沒有給與充分的肯定。書法繪畫歸誰管?文化部,多有文化呀。工藝美術歸誰管?輕工總會,屬于工業范疇了,品位降了一大截。我十年前參加過一個中法聯辦的時裝發布會,法國出席的是文化部長,中國出席的就是紡織部長,不對口。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美術館舉辦陶瓷展是給工藝美術提高了身份的,這沒問題。
問題是博物館也好,美術館也好,都需要一個定位問題。不能今天有了贊助,或者能得到一批捐贈,我就搞這個,明天沒有了又不搞了,再去搞別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國家美術館啊,得有點專業性、品位感吧。當然,這也是許多博物館、美術館都應該考慮的。
還有,美術館、博物館都是靠財政支出的公益事業,應該考慮一下社會公眾的要求。堂堂首都,不說宋元名作,不說明清大家,我想看看徐悲鴻、李可染、齊白石、傅抱石的代表作,到哪兒去看?不知道。原來中國美術館的常年陳列會有一兩張,不一定是代表作,是真品毫無問題,現在倒好,全改成了瓶瓶罐罐。這似乎也是一個問題。
劉禮賓:關注中國陶瓷將來的發展。
我對這次展覽感興趣不是因為陶瓷,更多的是關注陶瓷的命運。陶瓷就像中國畫,他與中國茶文化、筆墨紙硯等都有很深厚的淵源。但是到了現代社會,陶瓷已不再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材質了,也并沒有一個重要的階層與之密切聯系了。就像是我去直隸總督府參觀,你會發現每個房間都有瓷器陳列,可見當時貴族階層與陶瓷之間的緊密聯系。所以我更多的是關注中國陶瓷將來的發展。(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史晶楠)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