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版畫上斗牛士血脈賁張
在西班牙版畫上斗牛士血脈賁張
在西班牙版畫上斗牛士血脈賁張
7月16日至8月13日,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將舉辦“西班牙版畫回顧展”,屆時將展出33位來自西班牙現當代藝術大師的版畫作品。
版畫因其易復制、易流通的特點而廣受藝術市場青睞,可以幫助藝術家營生并延續其藝術創作,所以版畫一直以來也被畫家們稱為“第二藝術”。時至今日,不少藝術家仍舊將版畫作為藝術創作的副業。
加以悉心經營
來自抽象和超現實主義故鄉之一的西班牙版畫作品,神秘和夸張,是一以貫之的加泰羅尼亞風格,這些作品或許能讓我們對上世紀初魯迅給我們帶來的外國版畫概念有一個全新認識。上世紀20年代末,當魯迅把外國的木刻版畫介紹到國內并大力宣傳時,西班牙版畫就已在變革中涌現多位大師,從而發展到一個很高的水平。
7月16日至8月13日,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將舉辦“西班牙版畫回顧展”。屆時將展出33位來自西班牙現當代藝術大師的版畫作品,其中不乏西班牙當代藝術巨匠如塔比艾斯、魯西奧·穆紐斯、埃德瓦多·奇伊達等人。西班牙版畫融合了抽象主義、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本次展覽中傳統的木刻版畫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蝕刻(腐蝕刻法版畫)和其他材質的版畫。
“從西班牙版畫中,可以看到強烈而有力度的生命張揚,甚至明顯融合著血性在其中。”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委員盧治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畢加索的“第二藝術”
上世紀初,剛滿20歲的畢加索就開始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依靠制作版畫來維持生計。他給劇院或書商制作插圖,并樂此不疲。這些版畫貫穿了畢加索藝術創作的每一個時期,它們見證了畢加索每一次藝術風格的轉變。
當時,版畫因其易復制、易流通的特點而廣受藝術市場青睞,可以幫助藝術家營生并延續其藝術創作,所以版畫一直以來也被畫家們稱為“第二藝術”。時至今日,不少藝術家仍舊將版畫作為個人藝術創作的副業之一加以悉心經營。而以畢加索、胡安·米羅、薩爾瓦多·達利為代表的一批西班牙藝術家們更將版畫視為個人創作的重要組分,其中僅畢加索一人創作的版畫就不下 1000 余件。
上世紀30年代,畢加索受出版商安博洛伊斯·沃拉德之邀創作的百幅蝕刻作品《沃拉德組圖》一直被版畫界奉為經典。即使到今天,這些版畫仍具有不菲的價值。2004年底,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畢加索1904年創作的版畫《節儉的一餐》曾拍得621250英鎊(約1000萬港元),刷新了版畫拍賣價格的紀錄。
西班牙當時最著名的油畫家大都精于版畫的制作。“很多西班牙版畫藝術家本身是油畫家。油畫就一個拷貝,而版畫卻可以復制成無數件產品,這樣可以賣很多次,薄利多銷。”本次展覽的策劃人之一許宇對《第一財經日報》說。除了營生、延續畫家的藝術創作等功用,也有版畫創作者視版畫為“試驗與革新”的突破口。印象派風起時,版畫成為畫家們不斷嘗試的試驗田;表現主義畫家則更習慣津津樂道于他們的版畫技藝,這使得版畫緊跟革新的步伐而得以發展;之后,以康定斯基、保羅·克利為代表的包豪斯派畫家又為版畫注入了新的青春活力。
“版畫跟油畫的工具不同,藝術效果也不一樣。同一題材,比如《吶喊》,愛德華·蒙克的版畫就比油畫做得更出色。”盧治平說。
不僅僅是黑白木刻
西班牙版畫最早只是通過馬德里皇家美術學院的正規教育而得以傳授,所傳承的也是古老的木刻版畫傳統。
“隨著越來越多的畫家加入版畫的制作中來,到18世紀末,刻板、畫板、拓印制作合三為一,木刻已經開始從傳統插畫逐漸轉變為創作木刻,使它從復制型的附庸轉變為獨立的藝術形式。”20世紀著名版畫家陳煙橋之子、上海美學學會副會長陳超南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說。畫家加入到版畫藝術的創作隊伍,兩個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們要求一種學起來沒有木刻版畫那樣繁難、而其紙上效果又要接近繪畫趣味的技術;其次,他們的版畫都有各自獨立的構思,這就促進了創作版畫的最終出現。
此外,照相術在19世紀中期發展起來,取代了原先版畫復制的功能,從而將版畫從傳遞信息的需要中解放出來。版畫的現代觀念由此而確定:將反復印在紙上的形象變成藝術家自由創作服務的表達手段。進入19世紀最后25年時,隨著蝕刻法從法國傳入西班牙,藝術家們斷然放棄了使用木刻刀的傳統,從此迷戀上腐蝕版畫的藝術語言。
“如今黑白木刻已經失去了它以往記錄歷史的社會功能和復制的需要,不再有明確的社會需要,所以審美的需要使得版畫也更生活化、更個人視角化,西班牙版畫也更趨向于多元。”陳超南說。當然,在以后的若干年中,復制的現象依然存在于版畫家的創作中。部分西班牙版畫家就將一部分精力用于以銅版復制同代藝術家和以往大師的繪畫作品。
從傳統的木刻,到如今的蝕刻、石版、絲網,乃至多材質、數碼技術,西班牙版畫也在不斷地經歷變革。
西班牙現當代版畫的復興
自1910年起,因為照相術的普及和戰火的蔓延,西班牙傳統版畫市場名存實亡,原本保障藝術家生存的版畫市場逐漸萎縮。藝術家們清醒地意識到要保護自己,便開始籌劃結成團體,托庇于諸如馬德里全國金屬版印刷研究院這樣的組織。西班牙版畫家協會此時也應運而生。
現代版畫的回歸興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在獨裁統治時期的高壓審查之下,一撥民間社團以星火燎原之勢在地下涌動,扮演了傳播推廣先鋒藝術的角色,對內戰后西班牙文藝而言有著相當進步的意義。
安東尼·塔比艾斯就是其中涌現出的一面旗幟。由塔比艾斯合作創立的“七面骰子”社團在巴塞羅那首開先河,介紹超現實和達達主義;爾后,馬德里的“十一人沙龍”開始展出一批本國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米羅、達利均在其列。在隨后若干年里,以“印章社”、“進步社”、“57組”為代表的藝術家社團也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在版畫藝術上。作為內戰后西班牙版畫領域最活躍的團體,“印章社”吸取了德國表現主義和墨西哥版畫的精髓,提倡將版畫引入藝術主流,發掘版畫的社會功效。隨后在波普藝術的光環籠罩下,版畫被安迪·沃霍爾、利希滕斯坦、印第安納等明星藝術家迅速推至舞臺乃至市場的最中心,波普的語言頓時成了版畫的主流。
而到20世紀后半期,旨在促使西班牙版畫藝術的局面正常化的努力有所加強,并終于建立了版畫市場。不少畫廊開設起來,雖然并非專營版畫,但都將營銷版畫作為補充性質的業務。通過工作室、畫廊和出版商的不懈努力,為版畫藝術注入了活力。
安東尼·塔比艾斯,這個有西班牙當代藝術巨擘之稱的巨匠,也從早年保羅·克利、米羅式的超現實風格經由抽象表現主義,轉而專攻混合媒體,對材質的研習自成一派,不單影響了一批后進藝術家,并在當代藝術的軌跡中留下了深深的塔氏印記,成為西班牙當代版畫的代表人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