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寧身價40年間飆升千倍
郎世寧身價40年間飆升千倍
郎世寧身價40年間飆升千倍
7月16日,是清代宮廷畫師郎世寧逝世240年的祭日。這位生于意大利,客死中國,曾經(jīng)受到清朝鼎盛時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國皇帝賞識的洋畫家,近來再度引起中國民眾的關注。
前不久,中央電視臺熱播電視連續(xù)劇《宮廷畫師郎世寧》,沈陽故宮博物院也辦起了“清代宮廷繪畫特別展”,特意將郎世寧所繪的稀世珍品《竹蔭西狑圖》、《松石羚羊圖》等國家一級文物,悉數(shù)推出,供公眾觀賞。
說起來,郎世寧并不是最先將西方繪畫介紹給中國的人。早在郎世寧出生之前的107年,他的同鄉(xiāng)利瑪竇傳教士就公開向明萬歷皇帝進獻了三幅天主教油畫像。
在中國人眼里,這些油畫“臉之凸凹正視與生人不殊”,“眉目衣紋,如明鏡涵影,踽踽欲動,其端嚴娟秀,中國畫工無由措手”。但是,利瑪竇只獻畫,不繪畫。所以,郎世寧就成為將西洋繪畫技法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技法加以參照揉合的“西洋畫師第一人”,為此他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中國贏得了顯赫聲名。
雍正朱批:此樣畫得好!
郎世寧,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nèi)(Giuseppe Castiglione),1688年7月19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米蘭,早年受過良好的繪畫基本功訓練。后來,他加入了屬于羅馬教廷的天主教組織——耶穌會,畫過諸如圣像等宗教題材的作品。
1714年5月,他受耶穌會葡萄牙傳道部的派遣,遠渡重洋到中國傳教。抵達澳門后,他又到廣州,并為自己起了一個相當符合儒家學說和傳統(tǒng)文化的中國名字——郎世寧。
當時,地方向朝廷報送信息還算暢通及時。郎世寧傳教的生涯尚未開始,康熙皇帝就已經(jīng)知道中國來了一位“洋畫家”,于是,他馬上頒旨要這位“洋畫家”進京。1715年,郎世寧到達京師,居住在東華門外的天主教東堂內(nèi)。
據(jù)沈陽故宮博物院佟悅研究員介紹,清初的宮廷繪畫活動十分活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曾征調(diào)畫家入京,或奉旨完成某一命題創(chuàng)作,或集中入館隨時聽召。
乾隆時期,畫師均在“如意館”內(nèi)侍候,館內(nèi)還配備了一些“好手匠人”從事裝裱、雕刻、鑲嵌乃至家具衣物的制作。當時宮廷繪畫的題材很廣,有記載重大歷史事件的,如《康熙南巡圖》、《淮河治水圖》;有彰顯文治武功的,如《萬國來朝圖》、《平定準噶爾圖集》等;也有陪皇上消閑解悶、臨摹古畫,以豐富宮中收藏的。
佟悅說,因清初畫院畫家無傳略記載,只能依據(jù)內(nèi)府藏畫統(tǒng)計,畫院畫家約有50多人,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有:焦秉貞、冷枚、唐岱、丁觀鵬、金廷標、張宗蒼、周鯤等。
在宮廷供職的西洋畫家除郎世寧外,還有捷克波希米亞人艾啟蒙,法國人王致誠、賀清泰,還有同為意大利人的安德義、潘廷章等。
郎世寧受到了清室的恩寵。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郎世寧受命參與圓明園擴建工程,他在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居住在這座東方名園內(nèi),畫了許多裝飾殿堂的繪畫作品。其中既有歐洲風格的油畫,也有表現(xiàn)縱深立體效果的透視畫。雍正皇帝對于這位洋畫師的作品十分贊賞,曾經(jīng)對一幅圖稿朱批:此樣畫得好!
23年后,郎世寧參與了圓明園內(nèi)長春園歐洲式樣建筑物(俗稱西洋樓)的設計和施工,并被委以掌管皇家園林工程的奉宸院院卿一職,官職為正三品。
乾隆皇帝雅好書畫詩文,即位前他就與郎世寧頗多接觸,并對其歐洲繪畫技法表示賞識:“凸凹丹青法,流傳自海西。”
郎世寧曾畫過一幅《平安春信圖》,描繪雍正父子賞梅的情景,乾隆皇帝72歲時曾在畫上自題詩文:“寫真世寧擅,繪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對此畫贊譽有加。
據(jù)史料記載,乾隆皇帝曾多次獎賞宮廷畫家,郎世寧的“紅包”每次都挺大。1757年,郎世寧在中國度過70歲生日。壽誕當天,乾隆皇帝在圓明園接見了郎世寧,除了賞賜,更親筆題寫頌辭。在從圓明園返回城里的路上,郎世寧坐著大轎,24人的樂隊作為前導,一群滿漢官員騎馬隨后,可謂皇恩浩蕩,殊榮有加。
遺墨價飆升近千倍
郎世寧繪畫歷史雖然長達半個世紀,但傳世作品并不多。《石渠寶笈》記錄的郎世寧作品僅四五十件,且目前多為國內(nèi)外著名大博物館收藏,流入民間的寥寥無幾。
沈陽故宮有關人士透露,1959年國慶前夕,政府撥款30萬元收購文物,他們派人赴京、滬兩地買到不少寶貝,其中包括從一民主人士手中購入的三件郎世寧繪畫精品。
40多年后,郎世寧的繪畫市場價格飆升了近千倍。2000年,郎世寧的力作《蘋野鳴秋》以1764.5萬港幣的價格拍賣成交。2005年5月,郎士寧的另一佳作《秋林群鹿圖》,更是拍出了2149.68萬元人民幣的天價。
為什么一個洋畫家的中國畫,在市場上的價格會這么高?佟悅分析說,一是郎世寧的地位特殊,存世作品少;二是郎士寧的畫確實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郎世寧擅長人物肖像、鳥獸、山水及歷史畫,尤精畫馬,他較好地融合了中西繪畫技法,用中國畫工具,按西洋畫方法作畫,畫作精細逼真,形成了其獨特風格。
當然,對藝術品的鑒賞總是見仁見智,也有人對郎世寧的“混血”繪畫樣式表示不屑。乾隆時代出使中國的英國外交官巴洛曾撰文指出,郎世寧“聽從皇帝之指揮,所作畫純?yōu)槿A風,與歐洲畫不復相似,陰陽遠近,俱不可見。”
還有學者批評說,郎世寧所繪《百駿圖》,其馬匹、牧者、山坡、樹木、花草,刻畫極細,但既失油畫之陽光感,又無中國畫之氣韻,是一幅“非驢非馬”之作。
青史載“郎”名
1766年7月16日,郎世寧以78歲高齡病逝于北京。
乾隆皇帝特下諭旨:“西洋人郎世寧自康熙年間入值內(nèi)廷,頗著勤慎,曾賞給三品頂戴。今患病溘逝,念其行走年久,齒近八旬,著照戴進賢之例,加恩給予侍郎銜,并賞給內(nèi)務府銀叁佰兩料理喪事,以示優(yōu)恤。”
郎世寧的遺骸安葬在北京城西阜成門外的歐洲傳教士墓地內(nèi),墓碑的正中下方為漢字“耶穌會士郎公之墓”,左邊為拉丁文的墓志。
郎世寧生前受到三代皇帝恩寵,但其身份僅僅是一個宮廷畫家。同為宮廷畫師的法國人王致誠曾在寫給友人的信中報怨說:“吾人所居乃一平房,冬寒夏熱,實為屬民。皇上恩遇之隆,過于其他傳教士,但終日供奉內(nèi)廷,無異囚禁,作畫時頗受摯肘,不能隨意發(fā)揮。”
可貴的是,郎世寧對此卻無怨無悔。他旅居中國生活了51年,將畢生的時光獻給了中西文化交流事業(yè)。
他曾積極向中國宮廷畫家傳授歐洲油畫技藝;他曾為乾隆平定西北蒙古族厄魯特部和回部的叛亂,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史詩畫卷,如《阿玉錫持矛蕩寇圖》、《瑪狑斫陣圖》和《哈薩克貢馬圖》等;他也曾與其他中外畫師一起,創(chuàng)作銅版組畫《乾隆平定西域戰(zhàn)圖》。這套16幅的圖稿后來被送往法國巴黎鐫刻成銅版印刷,成為中國最早的銅版畫作品和宮廷藝術珍品。
1990年,沈陽故宮博物院所藏郎世寧《竹蔭西狑圖》,曾隨同沈陽故宮院藏文物遠赴意大利公開展覽。時任意大利總統(tǒng)的科西嘉先生在參觀展覽時曾風趣地“出價”:“2000萬美元!請把這幅美妙的作品留給意大利吧。”(信息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quán)。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