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海外淘寶團內幕調查
神秘海外淘寶團內幕調查
神秘海外淘寶團內幕調查
2006年7月1日,記者在某網絡論壇上看到一則消息,稱“國寶工程日本淘寶之旅”第二期已經啟動,將于8月4日正式開始。記者通過網上公布的咨詢電話,與具體操作這次活動的中國天鵝國際旅游公司聯系后證實了這一消息。
這,就是近來赫赫有名的中國海外淘寶團。據該旅游公司某負責人透露,在上一次日本淘寶之旅中,由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基金會組織的這個“中國海外淘寶團”,在7天時間內尋訪了東京、橫濱、名古屋、京都、大阪等地的文物市場,并購回了20余件中國文物。
記者通過進一步的采訪,這個神秘的海外淘寶團漸漸露出其廬山真面目。
“我是蘇富比、克里斯蒂拍賣行的常客。”
今年43歲的王旭平是浙江金華的收藏愛好者,今年5月3日,他和另外13名團員、2名故宮博物院的專家、2名組織者以及兩名記者一起開始了他們的日本行。
王旭平是通過同行知道這項活動的,另外有一些團員則是看到報紙上的廣告,然后打電話報名的。他們當中有私人博物館的主人,有專門的收藏家,也有經營房地產的企業家。
2002年10月,啟功、馮驥才、李學勤、謝辰生等300多位國內文博界專家學者、社會知名人士在北京發起設立了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它是國內首家以搶救流失海外文物為宗旨的民間公益組織。2003年7月5日,基金會啟動了國寶工程,提出“搶救海外文物,保護文化遺產”的口號。在其運作下,圓明園豬首銅像以及洛陽龍門佛像等國寶級文物順利回歸祖國。基金會也因此蜚聲海內。
今年3月初,基金會在北京媒體上發布消息,為“國寶工程——海外淘寶行動”招兵買馬。王旭平等人應召而來。
5月3日,淘寶團抵達東京。第二天,“淘寶兵團”正式進軍東京平和島。那里正在舉行第112屆日本全國古玩博覽會。
日本全國古玩博覽會是日本最大的古董和藝術品展會,每年舉行5次,吸引來自日本各地的250家店鋪參加,出售的古董達到數十萬件。其中不時可見中國文物,包括各個時代的字畫、青銅器、瓷器等等。如此大規模的展會,對淘寶團員的誘惑自然是巨大的。。
據王旭平回憶,展會于當日中午12時左右結束。歷經一番沙里淘金、討價還價,團員提著大包小包走出了會場。雖說買了一些東西,但不少團員表示“不解渴”。浙江文物商人徐平認為古玩博覽會上“好東西不多”,只能“隨便買幾件送人”。江西景德鎮的汪偉則抱怨“沒有買到合適的東西,就是去銀座玩也沒心情”。
實際上,淘寶團此次“出征”懷著勃勃雄心。這從第二天北京知名收藏家劉先生與東京知名中國文物藏家小川恭司的一番交涉中得到了充分展現。劉先生仔細端詳了小川店內擺在櫥柜中的文物后說:“這些東西不是我要的,請拿出貴店收藏的最貴重的中國文物。”小川恭司聞聽此言,立刻指示工作人員拿出藏于店內一隅的其他書畫作品“請劉先生指導”。劉先生一眼看出這些作品贗品痕跡明顯,且以其作者和年代,即使真品也價值不高:“希望能誠心出示價值1億日元以上的文物!”此時,小川顯得十分無奈:“我們店里最貴的商品已經送到香港拍賣行。”劉先生聞聽此言,答道:“我是蘇富比、克里斯蒂拍賣行的常客,我愿和你在香港約個時間見面。”
賣出文物價值最高不過數百萬日元的展會,自然不能滿足淘寶團的胃口。劉先生說:“來這里就想買點真正的國寶回去,這些年多少個億的錢都砸進去了,這樣價位的文物實在引不起我的興趣。”
是愛國義舉還是販賣文物?
“雖然20余件文物數量不是很多,但有些價值還是很高的。花的錢多的有幾十萬日元,少的也有幾萬日元的。”與團員們的失落相比,擔任副領隊一職的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基金會副總干事牛憲鋒還是很樂觀。
他告訴記者,有一個團員最后淘到一幅神秘的唐代帛畫,還有一位北京成員在日本大阪文物一條街購買到了一件青銅三足鬲。據這位青銅器藏家自己介紹,這件文物品相完好、雕飾精美,有四字銘文,應該是商末周初時期的作品。另外還有龍泉雙耳瓶、龍泉袋足鬲這兩件龍泉窯瓷器。
但牛憲鋒也承認,雖然這次有文物鑒定專家隨團,但因為行程匆忙,這些文物主要還是個人決定是否購買。“具體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的鑒定。”
對于這次日本之行的收獲,牛憲鋒認為“很重要的收獲就是弄清楚了日本文物市場上中國文物的現狀、等級、價格等”。他說,7天走下來,到處都能看到中國的文物,數量非常大,除了日本本土文物外,中國文物就是最多的了,有的價值非常高。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淘寶團就看到多件中國佛造像、青銅器下面的說明文字標上了“國寶”字樣。
“但是,在日本民間文物市場上,我們很難看到品級、價值特別高的中國文物,價格也比較低。有的團員帶了大筆的錢,也沒有購買到滿意的文物,覺得不過癮。”牛憲鋒坦陳這是因為與日方的信息渠道還不夠通暢所致,“只有對方信任你,才會把好東西拿出來給你看。”所以,他認為,這次最重要的收獲在于“與日本的文物銷售商建立起了聯系”。
“淘寶團”慢慢開始受到公眾關注,也引發了不小的議論。有褒之為愛國義舉的,也有貶之為“文物販子”的,這讓“淘寶團”成員們也感到了困惑——他們有很多人拒絕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甚至不愿接受記者的采訪。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收藏者或投資者,去日本“淘寶”的本意也是普通的收購文物行為。對文物收藏與投資興趣的加深,使更多擁有財富的人加入到中國的文物投資者隊伍;而民間資本的介入,按一參與者的說法,絕對可以使更多的中國流失文物免于毀損。
淘寶團中的浙江人
說起此行的目的,王旭平對記者說,總的來說,目的起初很簡單,就是要去日本買一些好東西。這個“好東西”對于王旭平來說,價格沒有具體的上限:“幾百萬以上的我不敢說,但是幾十萬的東西是沒問題的。”
當1988年王旭平開始收藏的時候,他還沒有意識到這可能最終成為了他的職業。起初,他收藏的不過是胸章、舊書這樣的“小東西”。舊書、胸章一公斤一公斤地買,然后再通過挑選賣出去,王旭平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樂趣。而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他才真正進入“收藏”這一行中。“初學者都是從這些東西開始的,成本低,但是利潤蠻高的。”王旭平用生意人的口吻解釋說。其實,王旭平既是一個收藏家、鑒定者,同樣也是一名文物經營者。
1997年,他在浙江金華開了一家“婺寶軒”,其中玉器、青瓷、家具頗為知名。他自己則是業內公認的玉器專家。
和王旭平同行的另外13個團員和他一樣,盡管職業不同,但在收藏上都有各自專門的方向與心得。因此,他們要的絕對不是普通的古董。
“之前,我們跟日本的一些店家以及相關收藏家等都進行了接洽,讓團員們到了那邊能夠發現真正好的東西。”牛憲峰說。
王旭平自己也在計劃通過網絡與小川以及其他在日本結識的藏家進行收購。
“團員們跟藏家的溝通其實是有些困難的,主要在于語言的問題。但是通過翻譯,往往經過一兩次之后,互相之間就能夠有比較好的了解。也能買到比較有價值的東西了。”牛憲峰說,“而且,團員們之間也是常常聚在一起鑒賞評論。”
這14名團員,有的是相見恨晚,有的根本就是朋友結伴而行,因此,往往在買到一件東西之后,都會拿出來,大家一起欣賞討論。
據王旭平介紹,此次淘寶行動中,有不少團員是浙江老鄉,他們鑒賞力強、購買力強,引人注目。牛憲鋒也承認,這次“淘寶團”吸納最多的是浙江買家。他說,浙江買家比較專業,一看就知是內行人,對古董價位較清楚,英語也不錯。浙江一買家說,日本一些文物的價格遠比國內價格低廉,他用折合人民幣約1000元的價格買到一個清代木匠銅漏斗,而在國內起碼要花5000元。王旭平說,海外回流文物目前已占國內拍賣行拍品總量的50%以上,回流文物成交額超過拍品成交總額的60%。他說:搶救流失海外文物是一項長期使命,他將繼續堅持下去。
民間資本介入:為什么不可以買?
“我比較喜歡收藏的就是瓷器和玉器,相對比較小件,也容易攜帶。”王旭平說。
然而,正是他們所帶回來的瓷器引起了國內的爭論。因為,其中有一件并不是中國文物,而是日本的古董。這讓組織方有些尷尬,牛憲峰說:“這對于收藏家來說,他們是根據個人愛好,買到‘有價值’的東西。”
但是王旭平并沒有放在心上:“為什么不可以買?文物是應該用來妥善保存的,我可以做到。”
在中國,很多企業家同時也是收藏家,他們有些可能不是文物的行家,有些卻是個中高手。王旭平以及業內人士大都沒有覺得這讓收藏這件事情變得不那么高尚,他們認為無論是作為投資,還是作為收藏,客觀上,對于文物的保存都是一件好事。
受到質疑的還有“淘寶兵團”的目的。有一些國人以及媒體認為,明明是去收回中國文物,為何卻更像一群“文物販子”呢?
“我不知道他們對于‘文物販子’的定義到底是什么。但是,我們把中國的文物買回來了。按照《文物法》的規定,具備一定年限的文物是絕對不可能重新流失到海外的。”牛憲峰說。
也許正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受到了質疑,除了王旭平之外,其他的團員都不愿意接受媒體的采訪了。
王旭平并不在意這些評論。回國后的一個多月里,他如常地過著自己的生活。買回來的文物,他送到了故宮博物院,請專家做鑒定。上周,鑒定結果已經出來。“和我想的一樣。”他滿意地說。
在從北京回來的途中,他經過上海,與曾經同行的上海的團員聚了一次,談了下一步的行動。基金會原本計劃7月的淘寶行動目的地為歐洲,但是,這個計劃暫時因為各種原因被擱淺,而將目的地再次定為日本。王旭平原本打算下一次還參加基金會組織的淘寶行動,去歐洲。“以前,我曾經去越南淘過‘寶’。其實,藏家去得最多的還是美國、歐洲這些地區。”王旭平說,可是,最近,他也開始猶豫了。他不打算近期再去日本了,但是具體去哪里,他還沒有決定。
“現在國家也提倡民間藏寶,如果民間力量不加入,可能很多文物都會因為沒有收購者而被毀壞。”王旭平對記者說。
文物專家:支持購寶責無旁貸
隨團去日本的王莉英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今年68歲的她研究文物已經有近半個世紀。“支持國寶文物回購,作為文物專家的我們責無旁貸。”
王莉英介紹,文物鑒定需要多年積累才能具備足夠的經驗。“現在的文博專業學生接觸好文物的機會太少了,不看好東西,怎么能保證鑒別結果?更不用說私人藏家了,他們經常看了幾本文物書,就去市場上風風火火地買回一堆東西,有時我跟他們說是假的,他們還不相信。其實鑒定是一門復雜的學科,一本書也并不能說清所有細節,一切還靠綜合判斷。比如一次一個藏家買了一個汝窯的瓷器,認定是真的,理由是‘汝窯罐底有芝麻釘痕跡’。我告訴他,痕跡的目測也是學問,這只一看其排列就是假的。買到假貨損失太大了。在這次行動中作為文物專家,我們會盡力幫買家淘到好東西,將國寶送回祖國。”
與王莉英一同前往日本的專家,還有來自故宮博物院的潘深亮研究員。據悉,目前日本文物市場雖沒有國內造假嚴重,但“假貨還是太多”。
王旭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多次提到《華爾街日報》的一則報道,他向記者引述說:“中國購買者正在世界各地對中國藝術品提出高額報價,并因此拉高了中國古代藝術品市場的價格。倫敦一位著名東方藝術品交易商則通過媒體向同行們報喜:中國這些新出現的藝術品收藏者已開始拜訪倫敦和紐約等地的私人交易商了!”(信息來源:齊魯晚報 特約記者楊曉宇、記者周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