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留住民間文化的根
河南——留住民間文化的根
河南——留住民間文化的根
時間:2006-07-06 16:13:00 來源:
市場
>河南——留住民間文化的根
 |
這是一處美麗的景點,當眾多游客拾級而上欣賞遠山近水時,卻有人低頭對著腳下的石階琢磨,此后不久,這些原本是明清碑刻的石階存入了博物館的展廳——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以下簡稱民協)副主席、河南省民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夏挽群的這次外出偶遇,是他將職業化作使命形成習慣的必然行為。
近年來,系列標志性事件使河南民間文化工作在全國彰顯異彩:去年,“河南省全面推進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列全國搶救工作“十大要聞”之首;今年4月,夏挽群獲全國德藝雙馨工作者稱號,當選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同時獲中國民間文化守望者特別獎;6月,省民協獲中國民協優秀團體會員單位獎,列第一名;省民協副主席閻夫立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終身成就獎”。馮驥才主席在頒獎大會上對河南省民協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的河南,民間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品類繁多,其中許多優秀民間文化品種堪稱國之瑰寶。但由于其大部存在于大片民居和世俗生活中,在鄉村城市化和城市趨同化的過程中加快失落。怎樣更多更快地留住我們民族文化的源頭和根基,5年前就啟動的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采取系列有效措施取得多方成效。
中原地大物博,為了全方位推動搶救工程,河南在全國率先成立了高規格的領導小組之后,18個省轄市也先后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設在民協的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辦公室編印了100多期簡報,分別呈送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使這項工作提上議事日程,連續召開了兩次全省工作會議,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制訂了詳盡的普查保護方案。
文字是保存文明的最有效最基本方式,我國社科類重點項目、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萬里長城”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十大集成志書”,河南省民協承擔了其中的三套: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的河南卷。省民協組織全省民間文藝工作者近萬人參與這項工作,從省市到縣鄉村,全方位大規模進行搜集整理,積累了近1億字的資料,形成6000萬字的資料卷本,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全國十大文藝集成志書優秀成果獎”。
根據河南情況進行重點搶救同時開展活動擴大影響,是民協工作的另一有效做法。“中國木版年畫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木版年畫全國大聯展”;連續兩年舉辦的“河南省首屆民間藝術節”;“中原文化上海行·河南工藝美術精品展”、“盤古文化節”等,都是省民協多方努力最終促成。大量活動的開展、盤點、整合,展示了河南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擴大了對民族民間文化搶救保護重要意義的宣傳,不僅提高了本省群眾對民間文化的認知度,還在海外產生積極影響。日本民間藝術協會和名古屋大學的學者,就是參與河南的有關活動后,主動將珍藏的1000余幅中國木版年畫及部分古雕版無償捐獻給中國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
面對許多民間文藝絕活瀕臨失傳的現實,省民協抓緊進行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調查認定和命名,在各市縣進行調查申報的基礎上,經專家認真評選、省文聯審核、省委宣傳部批準,以省委宣傳部、省文聯名義命名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76名,確定學徒、頒發證書和部分補貼,舉行隆重拜師儀式。同時,用現代音像手段進行記錄。完成《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朱仙鎮卷》8萬字的文稿,1500余幅圖片,專題片120分鐘,《中國剪紙全集·豫西卷》,形成10萬字的文稿、2000余幅圖片。《中國民間泥彩塑集成》浚縣和淮陽兩個分卷的普查和保存也正在進行。
為了進行區域性保護,較大面積留存民間文化特色,省民協促成中國民協組織專家團多次到河南考察,命名了一批中國民間文藝之鄉:開封朱仙鎮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鄉”;桐柏縣為“盤古文化之鄉”;汝南縣為“中國梁祝之鄉”;上蔡縣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泌陽縣為“中國盤古圣地”;衛輝市為“中國財神文化之鄉”。(信息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劉先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