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越作品展
馬越作品展
馬越作品展
1.展示主題:馬越作品展
2.展示地點:北京市 朝陽區 芳園西路6號 麗都公園內 圓形樓
3.展示期間:2006.7.1~2006.7.31
4.參展作家:馬越
5.贊助單位:孔畫廊
6.評 論:朱其
7.展示策劃:孔性九
馬越的繪畫描寫了他那一批人的一種自我萎縮的狀態,這個狀態實際上既不是六十年代中前期的一代,也不是70后一代,而是出生于1968年的這一批處于兩個時代交替的一個比較尷尬的年代。
一個男青年抱頭蜷縮的狀態,幾乎充斥著馬越每一個畫面,不同的只是這個青年蜷縮的角度和姿勢,以及這個青年的同一個姿勢被拷貝成一串類似的蜷縮青年。盡管馬越在解釋這個形象的最初來源時,把它歸結為一個自傳性經歷,比如父親對一個少年的暴力。由于父親的暴虐,使得這個少年形成了這樣一個保護性動作習慣。
但馬越的畫面基本上沒有出現過父親,這說明這個形象只是來源,并不是要繼續仇父主題。因此,這個形象由于男青年和他的紅色倒影,以及一連串自身形象的復制和拷貝,就有理由認為這是一個關于抱頭自省的主題,他不是針對父親和暴虐的歷史,而只是針對自己。
這樣一個形象解釋就可以將畫面的抱頭內視的青年看作是一種寓言的表達。事實上,馬越的畫面沒有任何真正意義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但他的這個系列也沒有任何暗示主題的作品名稱,所有的作品只是叫某某作品幾號。除了標題沒有任何關于意義的聯想,馬越的畫面能提供的任何意義暗示的細節也幾乎很極簡,比如那個青年的臉幾乎沒有正面出現過,他蹲著的地面上有一塊紅色的倒影,除了身體的令人難受的姿勢,幾乎也看不出多少內心的清晰狀態。
馬越的畫面因此就具有一種形象的曖昧性,以及意義表現的不確定性。在他的畫面中有主體存在,并且只有這個主體,這個主體的態度和立場還不明確,他既沒有背景也沒有主觀思想的表述。內省、迷茫、難受以及紅色的陰影是馬越畫面中唯一能直接呈現的主體狀態。
紅色的倒影是唯一寓言性和象征性的背景提示,這既意味著一種激情和紅色年代的殘余,這個色調主要是屬于六十年代中前期一代的。緊接著幾年以后出現的70后一代則重新開始描繪當代中國的消費社會和超級資本主義,70后一代重新開始擁抱一種新的社會性。似乎馬越他們就像他筆下的男青年這一群人,正好夾在兩個時代中間。他們蹲在地上,即使算不上是在主動地反省和進行抉擇,至少在兩者之間俳徊。
馬越描述了這樣一撥人在這個社會轉折時期的處境,他們有過去的紅色陰影籠罩,又不能像70后一代那樣必然與消費社會和后意識形態中國捆綁在一起。因此,馬越的抱頭蹲地的青年們做出了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那就是內心的審視和自我冥想。盡管他們不能像六十年代和70后一代那樣選擇直接卷入與社會性的抵抗,這使他們正好站在選擇的路口,馬越所表現的現實就是他們自己的存在,而不是他們與社會的關系。他們的不確定性使他們主體痛苦,這種痛苦是一種無法后退也不能前進的狀態。
馬越的男青年因為沒有想清楚意義,就不愿意無謂地行動,這實際上仍然是屬于六十年代的主體特征,只是他們是最后受困的一批,因為這種要想清楚的意義永遠不會再完整的出現,因此這些男青年只能這樣寓言性的一直在畫面上蹲下去。——朱其(信息來源:世藝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