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農民用糧食繪出《清明上河圖》
渝農民用糧食繪出《清明上河圖》
渝農民用糧食繪出《清明上河圖》
重慶合川市肖家鎮圣明村農民楊福貴用52萬粒糧食“繪”出了中國古代書畫經典名作《清明上河圖》。這是記者近日從重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獲得的消息。
據新華社重慶7月1日電,用糧食“繪”制的《清明上河圖》長8.22米,高0.93米,共享糧食16種,約52萬粒,最大的糧食是綠豆,最小的是芝麻。該作品描繪了宋朝京都開封的清明時節,自鄉村沿河道,經城市街道至皇宮后花園的熱鬧情景。整幅畫有橋梁數十座、各種船舶上百只、樓宇數百座、人物一千二百余人。
44歲的楊福貴從小喜愛書法,五年前赴西安拜師學習用糧食制作藝術字的絕技,一學就是三年。去年5月,楊福貴學藝回鄉創辦了糧食書畫工作室,一年來精心創作了近100幅糧食書畫作品。走進他的工作室,墻上掛的、桌上擺的、屋角堆的,全是他用大米、黃豆、綠豆、黑米、麥子、喬麥、玉米、芝麻等五顏六色的糧食“繪”制成的書畫作品。
楊福貴介紹,制作糧食書畫首先要對糧食進行防蟲、防霉、防變色的處理。產品制作工序紛繁,先要設計初稿,然后將設計好的圖案或字根據所需尺寸放大或縮小,再用刻刀臨摹于有機玻璃上,并用毛筆上膠于有圖文的玻璃板中,最后用鑷子一粒粒將所需糧食粘貼上去。他說:“我是一位普通農民,不但要種糧食,還要把糧食變為藝術品銷往海內外,讓更多的人領略到糧食書畫的獨特藝術。”(信息來源:香港大公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