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件嶺南古籍 20萬元成交
58件嶺南古籍 20萬元成交
58件嶺南古籍 20萬元成交
上周日,古今拍賣行舉行的首屆嶺南古籍拍賣會上,58件古籍順利成交,總成交額近20萬元。雖然成交率只有35%,但這樣的成績?nèi)猿鋈艘饬稀?
有收藏行家表示,廣東市場上的古籍收藏剛剛起步,對于投資者來說很有空間,而且相對其他收藏領(lǐng)域來講更有“撿漏”的可能。
一位藏家在書店看到清光緒康有為撰的《新學偽經(jīng)考》(杭州刻本),標價300元,他馬上將其買下。原來,書店員工看到第一頁上印著“石印”,便以為是石印版,標價時只有300元。而實際上該刻本為木刻版,最后這位藏家以4000元將古籍賣出。一位賣主想把某本古籍以1000元賣給某古籍書店,另一位藏家仔細看過書后以2000元買下。原來,這本古籍雖然內(nèi)容、版本都非常普通,卻是名家集齊了6代的批校進行比較的版本,世上難得一見。
這樣的“撿漏”例子在古籍市場上比比皆是,主要是因為古籍收藏尚未普及,而且收藏門檻較高,所以懂行的人能在普遍認識不高的市場中獲利。
古籍價格加速上升
古籍收藏近兩年才開始起步,不過價格的上升幅度卻在逐漸加快。有行家表示,1998年、1999年買的古籍,只要不是假貨,目前價格至少已經(jīng)翻了五六倍了,有的甚至升值了10倍以上。而清光緒二十四年的“殷契國粹孟廣慧藏甲骨精品”在2004年拍出5280萬元的天價,更是令收藏家們?yōu)橹ι唷?
古籍價格一再攀升有幾個原因,其一是古籍具有文獻和文物價值;其二,古籍不可再生;其三,每個版本古籍的印刷量比較少,一般只有幾十或幾百本;另外,隨著其他收藏領(lǐng)域的逐漸成熟,開拓新“戰(zhàn)場”成為必要,而價格尚在低位的古籍就成為一種新的選擇。
不過,古籍的拍賣有很強的偶然因素和個人因素。比如此次古今拍賣會中以2.2萬元拍出的《廣東文獻》,在上海古籍書店的賣價只有2000元,就是因為該類古籍內(nèi)容有地域性;而沒有拍出的《酬語》(成都刻本),后來卻有四川買家愿意買下,就因為作者是其師祖。
古籍交易渠道不夠通暢
與北方古籍市場相比,目前廣東市場上的古籍價格仍是偏低,甚至有部分低至100元、200元。這樣普遍偏低的市場價格讓行家大為看好古籍市場的升值空間。但古籍市場要成熟還需要解決幾個問題。一個是目前市場少有真正的大藏家。比如曾有大藏家在北京拍賣會上以上百萬元買下全場拍賣會1/3的古籍,除了促進交易外,還引發(fā)市場的收藏效應(yīng)。
另一方面是古籍的變現(xiàn)能力差,目前只有個別拍賣行提供交易平臺,古籍書店也起一定作用,而每周一次的古籍交易市場還未成氣候。買賣的不流暢令部分投資者無法在其中獲利。
此外,古籍的收藏對收藏者的要求比較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質(zhì)、專業(yè)知識。
收藏知識
古籍有年代之分
對于投資者來說,最適合收藏的有幾種古籍:明清精刻本、紅藍印本、版畫類古籍,還有老照片、老地圖、手札、拓片等雜件。
古籍價值也有年代之分,所有刻本普遍以宋元版最好;明代刻本之前不受重視,現(xiàn)在已逐漸受關(guān)注;市場上多見清代刻本。
而民國古籍最為特別,當時雖然已經(jīng)有先進的印刷技術(shù),但仍有部分手工木刻書,因此令該時期的書脫離實用價值而具有純欣賞價值,所以反而可能比年代更久遠的貴。除了印刷版外,手抄本也有收藏價值,不過只有名家抄寫的手抄本才比較值得收藏。
對于初入門者,古籍收藏行家胡義成建議要多學多看古籍入門書,如陸昕的《閑話藏書》、田濤的《田說古籍》、謝其樂的《古書收藏》。(信息來源:廣州日報 記者林琳)
凡注明 “卓克藝術(shù)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shù)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shù)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luò)知識產(chǎn)權(quán)。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