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賞可鑒話玉蟬
可賞可鑒話玉蟬
可賞可鑒話玉蟬
蟬,是楚人的稱呼。《爾雅》注引《方言》云:“蟬,楚謂之,蜩,宋之間謂之……”蟬的形制最早是在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中出現的。
在我國古代,蟬的發展與古人盛行神仙方術及陰陽五行學說有關,特別是漢代,求仙問道流行,人人想成仙。因人們把具有三態變化的蟬蟲寓意為生命獲得重生,所以當時人死后口內多含玉蟬。
玉蟬,又稱“王含”。王含蟬形態通常用簡潔的直線表示其抽象的形態特征,線條平直有力,如刀切而成,俗稱“漢八刀”,表示用數刀便可成形。然看似寥寥數刀,卻為玉蟬注入了飽滿的生命力。
明清時期,人們把玉蟬作為佩飾,在其頭上設有象鼻穿,工藝水平精雕細刻,更具寫實特點。
明代玉蟬的紋飾線條雕工又粗又深,雙翅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脈紋,還有無數的小圓點,仿佛透明一般,蟬腿有許多細小的腿毛,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
玉蟬,還有一種用途,就是綴在帽子上作為裝飾,以求長生之意,所以稱為冠蟬,蟬首或腹部有對孔。
玉蟬的整個制作歷史是承上啟下的,每個時代又都有它自己的風格和造型。只要抓住時代特征、制作技法、紋飾線條的勾劃,就不難分辨玉蟬的所制年代了。(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王家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