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清代硯譜 多位大家遺珍
一部清代硯譜 多位大家遺珍
一部清代硯譜 多位大家遺珍
清代著名學者紀昀平生嗜硯成癖,常作硯銘,并由當時劉墉、伊秉綬等著名書法家代寫,編錄于紀昀所著《閱微草堂硯譜》上。
從《閱微草堂硯譜》上紀昀的硯銘來看,他欣賞硯的自然天成,如一隨形硯銘曰:“不方不圓,因其自然,固差勝于雕鐫。”而且他還注重硯的質樸素雅,如長方形素硯銘曰:“石則新,式則古。與其雕鎪,吾寧取汝。”另外,他對雕工獨具匠心的石硯十分欣賞,如題五蝠硯名曰:“五蝠本俗樣,此硯布置生動,遂可入賞鑒,即此可悟文心矣。”
紀昀常與友人互贈良硯,探討學問。在紀氏硯銘中就記有他與劉墉、鐵保等人對硯材的品評。紀昀題銘曰:“冶亭(鐵保)嘗言,石庵(劉墉)論硯貴堅老,殆為子孫數百年計,余則謂嫩石細潤用之最適。”題歙石硯曰:“剛不拒墨,相著則黑。金屑斑斑,歙之古石。”另有題銘云:“端溪石品新舊懸殊,然舊坑未必定佳,新坑未必定不佳。但問其適用否耳。”紀昀還曾在硯銘中提到:“端溪舊石稀若晨星,新石之佳者則此為上品矣。竹虛亦言:歙石久盡,新坑皆采于婺源。然則端紫羅紋久已同歸于盡,又何必紛紛相扎乎?......”此論實為“端、歙硯石之爭”、“新舊硯坑石之辨”。
紀昀賞硯取意折衷,硯銘有:“石庵論硯貴堅老,聽濤論硯貴柔膩。兩派交爭,各立門戶。余則詔甚互有得失,均未可全。”,紀昀認為硯石“凡能宜墨,即中硯材”并不分伯仲。
紀昀在一石色微泛綠的硯上題銘曰:“端溪綠石上品”,并將其定為宋代綠端硯。1970年此硯為康生所藏,后經專家鑒定紀昀判斷有誤,實為明代洮河石硯。硯銘中亦有對硯石產地的爭論,紀昀在“澄綠”硯題銘有:“張桂巖以此硯見贈,云端溪綠石,余以其有芒,疑為歙產。老硯工馬生曰:是松花江新坑石也,松花江舊坑石多頑,新坑則發墨,以其晚出,故賞鑒家多未知耳。此語昔未所聞,因鐫諸硯匣以資博識。”
紀昀因石中有芒而疑為歙硯,其實端石亦有之。松花江石雖有黃綠兩色,但石質細潤堅脆,未見有芒,與歙石有顯著的區別。而和此硯顏色相近又有芒者,綠端較為可能。
《閱微草堂硯譜》硯銘內容亦詩亦文,從中可觀古時文人品論各地硯石之妙,亦可賞書法之韻,領略其文辭意趣。紀昀雖在鑒別硯材及年代上有所誤差,然《閱微草堂硯譜》在硯史上仍有較高的歷史、學術價值。(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羽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