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擱行情醞釀翻身
臂擱行情醞釀翻身
臂擱行情醞釀翻身
在眾多文房用品中,臂擱也只能算是個“小字輩”。不過,隨著收藏品市場的逐年升溫,文房用品一直是大受收藏者的青睞,因此臂擱近年來的行情也是穩中有升,令人大開眼界。在今年中國嘉德春拍中,張希黃制竹留青野渡橫舟臂擱以165萬元高價成交。但即便如此,臂擱的整體行情與筆筒等其他文房用品的價格差距依然存在。
臂擱是古代書寫時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多用竹、木、象牙制成,一般都有美麗的文繪雕飾。作書揮毫時枕在臂下,既防墨跡沾臂,又防夏天臂上汗水滲紙,還可當鎮紙使用。臂擱上雕塑有豐富的圖案,既具有實用意義,又是一件具有欣賞價值的藝術品。它作為書案飾物和常置案頭的玩物,日朝把玩,愈摸愈潤,久之似得人之靈氣,更具神采。
收藏市場上對臂擱價值的認識經歷了較長的過程。據不完全統計,1995年至2005年年間,國內外拍賣公司所付拍的669件各時代臂擱中,成交的只有286件,總成交金額約1005萬元,成交比率43%。從這組數據來看,并不能算出彩,而且除了極少數品種能拍到10萬元以上外,絕大部分臂擱的成交價格都在萬元以下。盡管在香港拍賣會上,一些臂擱創造了佳績,如2004年清雍正仿哥窯釉臂擱以40.7萬元成交;2005年清末牙雕歲寒三友臂擱以44.52萬元成交清竹淺刻竹紋臂擱以40.7元萬元成交。但是,高價成交的臂擱還是寥寥可數,臂擱的成交價格普遍還處于較低的水平。
近年來臂擱的市場行情有著穩步抬升跡象,特別是文房用品的整體持續升溫和海內外成交價格的懸殊,更為臂擱行情的轉暖創造了有利條件。從2004年開始,臂擱在各大拍賣會上的成交量有所放大,成交價格也穩步上升,在國內一些大型拍賣會上,臂擱不時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現。如2004年北京翰海曾拍賣一件清中期竹刻詩文竹節臂擱,成交價達到了28.6萬元。天津國拍2004年春拍推出的清代皇室用品中,有兩件乾隆、嘉慶御用竹臂擱,其中一件出自清代竹刻名家程文之手,以5.72萬元成交。中國嘉德2004年拍賣的象牙雕亭臺樓閣臂擱,成交價為6.6萬元。2005年天津文物公司拍賣會上,一件清代黃玉雕竹紋臂擱以4.95萬元成交。
對于廣大收藏愛好者和投資者而言,目前臂擱是一種價廉物美而成長性又相當好的門類。當然要想使自己的收藏能有更大的增值空間,在品種的選擇上就需要多費一些心思。有兩類臂擱可以優先考慮:一類是材質貴重的臂擱。臂擱中最為常見的是竹制品,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由貴重材質如象牙、玉、瓷等制成,由于這些品種本身的材質就非同凡響,往往源自名門望族甚至是宮廷,雕刻工藝水平自然不會低,這些因素的結合都使此類臂擱的價值無形中大大提高。目前收藏市場上,珍貴材質制成的臂擱成交價格比較理想,如2002年北京翰海秋拍中,清乾隆御制粉青釉竹節臂擱的成交價達到了71.5萬元。北京翰海2002年拍賣了一件清象牙山水人物臂擱,成交價為25萬元;同時拍出的另一件清象牙竹林七賢臂擱,成交價也達到19萬元。另一類是明清兩代竹刻名家的作品。竹子本身材質優良,易于雕刻。竹制臂擱成品雖然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細琢,十分可愛。制作竹制臂擱的傳統手法有透雕、浮雕、圓雕,對刻制者繪畫、書法功底和刀功的要求都很高。
明清兩代的竹刻藝術發展極盛,種類繁多,名家薈萃。幾乎所有的竹刻名家都有臂擱作品傳世,其中有幾位代表人物的作品值得藏家關注。如嘉定派的朱三松,他刻的人物臂擱精致深厚,生動自然。明末“留青”刻法創始人張希黃所刻臂擱,使用了他獨創的竹刻技法,圖案高出竹雕地子,好似浮雕。經年之后,刻成的圖案泛黃,而竹膚顏色變深,形成明暗對比。清道光年間的名家方治庵,工山水畫,擅長“陷地淺刻”,他用此法刻的臂擱文人氣十足。另外,明代金陵派創始人濮仲謙、清代康熙年間嘉定的吳之等人的竹刻臂擱也均為珍品。縱觀竹雕藝術品拍賣,凡是有歷代名家藝人刻款的,總是價超同輩,這也成為了市場評判竹雕臂擱價值的一大標準。(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吳九林)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