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京金箔金線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從南京金箔金線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從南京金箔金線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既輝煌又瀕危,這就是經過千百年傳承之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市場經濟大潮下的現狀。昨天,在南京金箔鍛制技藝高層論壇上,記者發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各種矛盾,都在南京金箔金線技藝上得到了體現,我們從中可以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難題應該如何破解。
輝煌:烏金紙秘方全球獨一無二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被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而位于南京龍潭的南京金線金箔總廠是中國產量和出口量最大的金箔生產企業,產品覆蓋歐洲、中東和亞洲地區,他們每個月出口達到250萬標準張,相當于美國全年的用量,并且銷售額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
廠長李寶祥告訴記者,金箔生產仍有大量的工藝流程是機器無法替代的,正是這些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證了南京金箔參與國際競爭時的品質優勢和價格優勢。尤其是金箔技藝最核心的烏金紙秘方,更是世界獨一無二的。鍛制金箔時,要用烏金紙包好金片,通過幾萬次鍛打制成15厘米見方、0.12微米厚的金箔。這就要求烏金紙耐沖擊、耐高溫、薄而不破。可以說,是烏金紙保證了金箔質量,而這一秘方,全世界也只有該廠的兩個人掌握。
瀕危:真金線技藝面臨失傳
與金箔相比,該廠的真金線技藝則面臨失傳的危險。
真金線是將金箔貼在特殊的紙張上,用雨花石或瑪瑙石拋光后裁成扁條,再將其捻成圓的金線,總共有12道工序。真金線唯一的銷路就是賣給云錦生產企業,用于“夾金織銀”工藝,云錦龍袍就是嵌著金絲的。
目前南京金線金箔廠只有十幾位老人能制作金線,他們中年齡最小的也超過了60歲。因為沒銷路,收入微薄,年輕人沒人肯干,但是這項工藝不能斷,需要政府出臺措施加以保護和扶持。
遺憾:沒有一座金箔技藝博物館
李寶祥最大的遺憾就是全國至今還沒有一座金箔技藝博物館。
“建博物館不光要陳列作品,還要展示金箔的發展史。對金箔歷史的研究,我們做得很不夠。前幾年北京老山漢墓出土的面具上有金箔,所以我們才知道中國金箔至少有1700年歷史,可是其演進過程我們都不清楚。除了明代《天工開物》,我們找不到其它關于金箔的文獻資料。”李寶祥說,“金箔工藝到底是歐洲傳到中國還是中國傳到歐洲,誰也說不清。我跟歐洲人爭論過好多次,但是人家能拿出150年前,他們的祖先做金箔的照片,而我卻什么證據也拿不出來。”金箔的歷史,有太多的謎需要破解,什么時候,我們能建起一座金箔技藝博物館,我們才算把金箔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到位了。
保護:我省有四大“利好消息”
江蘇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中心主任李永告訴記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省有四大“利好消息”。
首先是省人大正在審議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立法保護,這在全國還屬首創。《條例》預計年內出臺。
其次是啟動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申報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分為國家、省、市、縣四級,對未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可以在省一級進行保護,例如金線的保護就有希望在省一級進行。
再次是開始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摸清家底。這項工作面廣量大,預計2008年能夠完成。
最后是即將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制度,針對省級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將最具代表性或是僅有的傳承人命名為優秀傳承人,政府不僅在生活上給予資助,同時也會對技藝傳承和發展中所需要的花費(如材料、工具的添置等)給予資助。(信息來源:新華日報 王宏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