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間的傳承
字里行間的傳承
字里行間的傳承
◆翁斐 中原中學高三(九)班
帶著幾分敬仰,跨入書法展覽的殿堂。
透過玻璃的一幅幅書法字帖,它們時而飄逸瀟灑,時而剛柔相濟,如一條條綢帶,把中日這兩個擁有悠久文化的古國連接起來。文化交流在此時不需要過多的語言,而是在于字里行間的傳承。
駐足于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千年絕唱《喪亂帖》前時,我仿佛穿越了時間隧道。兩晉之際,戰火連綿,生靈涂炭。身在其中的他,對大動蕩感到悲憤,“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的沉郁之情,千載之下猶令人心緒激蕩。熟練地執筆,妥當地組織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承接關系,書寫過程中表現他心緒激昂、一氣呵成的絕妙筆法,無疑顯示他絕高的書法意境。“心慕手追,此人而已。”他的那種“飄如游云,矯若驚龍”的書法境界,更是深深吸引著我,對他個性張揚、脫離官場的凜然之氣而仰慕不盡。王羲之及中國百件古代書法作品,烘托出一部完整的、沉甸甸的中國書法史。
昔日唐時的政通人和,使中日交流日益繁榮。如今《喪亂帖》能回國展出,同樣得益于良好的文化環境。這必將讓我們感受到一種跨越千年的文化震撼。
在中日兩國書法藝術發展的漫長歷史中,不難發現書圣王羲之的書法,也對日本有著深遠的影響。奈良時期的日本,由于王羲之書法的東傳,日本舉國上下對中國這門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模仿并開始研究書法的人越來越多,連最高統治者也不能例外。徘徊于日本書法展,不得不承認日本書法家精妙絕倫的書法,無論是楷書還是草書,字里行間的運筆工工整整,發揮得淋漓盡致,無處不體現著書圣的痕跡。日本人把我們中國的書法發揚光大,讓書法藝術成為陶冶人們心靈的精神良藥。方圓藏露、逆順向背的韻味;輕重肥瘦、濃淡濕澀的情趣;抑揚頓挫、聚散疏密的筆調;斷連承接、剛柔雄秀的氣勢,使書法藝術更趨變幻莫測,余味無窮。這些書法交流,大大展現了東方文化的燦爛與繁榮,彰顯出中日書法藝術相互交流、不斷創新的精神,必將在中日交流史上寫下光輝的一筆。
文化交流是文化創新和人類進步的源泉,是文化繁榮的前提。千年文化在歷經多少風雨之后變得更加堅韌、堅不可摧。沖洗后的文化內涵又被今人賦予嶄新的生命力。中華文化的傳承,在歷史的長河中影響幾千年的人們,我們仍在新的文化旅程中探尋古人留下的足跡。隨著中日書法交流勢頭蓬勃發展,促進中日友好交往,希望在于年輕人,通過青少年的書法交流,達到中日世世代代友好的美好宏愿,傳承將始終進行著。
一脈相承的文化在人與人之間綻放博大精深的光芒。書法,一門悠久的藝術,讓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進入新的一頁。愿這紐帶緊緊連在中日兩國碧藍的晴空,文化的傳承會有絢爛的彩虹凌駕于兩國之上,永不消失。(信息來源:新民晚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