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版“焚琴煮鶴” “少女”藝雕連被毀
現代版“焚琴煮鶴” “少女”藝雕連被毀
現代版“焚琴煮鶴” “少女”藝雕連被毀
前幾年,上海發生過一起“打電話的少女”的銅雕被盜被毀的案件。今年春天,杭州街頭一座名為“城市少女”的雕塑,也遭到了襲擊,少女的軀體被鋸成五六段,然后被賣到了廢品收購站。為了得到鑄成少女身軀的銅,并把這些銅變為金,不法分子不惜把二三十萬元鑄造的這座雕塑,以二三千元落入腰包。少女被“粉尸碎骨”了,留在街頭的則是被鋸剩下來的一雙少女腳的殘痕,這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現代版的“焚琴煮鶴”。焚琴煮鶴這個典故,歷來是扼殺美好事物的代名詞。這種“煞風景”的事,古人也屢有所論。“焚琴煮鶴垂垂盡,打鴨驚鴛事事非”、“自從焚琴煮鶴后,背卻青山臥月明”。焚琴煮鶴,鴛驚鴨飛,山背月暗,驚擾了世間的美好事物,能不使人痛心疾首。清代戲劇家李漁則把“焚琴煮鶴”比喻為“躪玉蹂香”,這位出生于浙江的名人真是天才,一語說中了百多年后發生在他故鄉的“躪玉蹂香”事件,蹂躪的雖是一座少女雕塑,卻讓美的化身香消玉隕;它毀掉的不只是一個少女的美,而是象征千千萬萬少女的美,也是建設現代化城市的環境之美。
這一次的偷盜事件牽動了成千上萬市民的心,引起了深深的思索,它不只是一個觸目驚心的刑事案件,更成了上上下下關注的一個文化事件。
現在案犯已緝拿歸案,藝術家也表示再獻設計圖紙,有關工廠將精心重鑄銅像,“少女”復活指日可待。從今年2月案發,歷經艱辛,多方配合,至5月9日才將最后一名案犯抓獲,所有這一切當然不容易。然而,提高對藝術之美的修養,喚醒人們對城市文明價值的認同,使維護精神文明成為每一個市民的自覺要求,這個靈魂的塑造工程,恐怕比重鑄一座城雕“少女”更為艱巨。
這當然取決于一個人的教育程度、文化修養,然而也和一個人的藝術良心緊密相連。19世紀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大暴行。法國作家雨果公開抨擊法國政府的這場暴行,他在給巴特雷上校的信中,稱贊“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跡。這個奇跡就叫圓明園。”但是,“這個奇跡已經消失了。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將受到歷史制裁的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對藝術的熱愛,也可說是對藝術的良心,即使對自己祖國政府的罪惡,雨果的態度是多么鮮明,毫不含糊。據說在下令焚燒圓明園時,受過貴族教育的英國最高級官員額爾金也有負疚和罪惡感,他在日記中說:“對一個地方這樣地搶劫和蹂躪是夠壞的了……在那些價值一千萬磅的財產中,我敢說五萬磅都變賣不到。戰爭是一項討厭的事情,看得越多,越加厭惡。”身處統治營壘的官員在對別國敵對侵略中,對藝術的敵對也充滿著罪惡感,更何況對自己民族、祖國土地上的藝術杰作呢?
一座“少女”藝術雕塑的被毀,當然是件壞事。然而,一個現代版“焚琴煮鶴”所引起社會的種種思索,對這個文化事件的一次聚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信息來源:解放日報 成放)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