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爪留痕
鴻爪留痕
鴻爪留痕
時間:2006-06-26 17:31:00 來源:
市場
>鴻爪留痕
 |
蘇東坡有詩曰:“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指東西。”我不是收藏家,但鴻爪留痕,人生旅途上留下許多令我難忘的印記。
1949年6月,根據華東局的指令,組建“蘇南農村工作團”,擔負剿匪肅特、廢除舊保甲,并充分發動群眾,做好土地改革的前期準備工作。1950年,每人發給金屬圓形徽章一枚,我的徽章背面刻有“吳縣242”字樣。
建國前,我們奮斗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條戰線上的干部、戰士,生活待遇一律供給制。在供給有保障的時期,除穿衣吃飯外,每三個月發給布鞋一雙、牙刷一支、黃煙(旱煙絲)四兩,折合成現金,作為生活津貼,交由個人自由支配。到了1951年7月,改為“包干制”,生活待遇稍稍有所改善,每人發給一冊“包干證”。由于國民黨丟下一副爛攤子,加上投機商搗亂,雖經整治,物價仍不穩定,每月實發金額,按物價指數換算,定為折實單位。這個“包干證”,紅封面上印有“蘇南行政區包干證”一行字,下面附印一表格,分別為“機關、姓名、職別、性別、年齡”等五個欄目。我的“包干證”是“包字第04729號”。其時,我的職務是副組長,管理員錯填寫成組員,拿到這張“包干證”后,我想:副組長和組員都是排級,生活待遇也一個樣,加上那時攀比職級可恥,因而沒有要求管理員糾正。
上世紀90年代初,蘇州市博物館動員我將“蘇南農村工作團”這枚徽章和“包干證”交博物館收藏。我對博物館工作人員說:“再讓我留在身邊一個時期,今后一定交到博物館來。”
1950年春,在一次全縣農民代表大會上,我作了題為《我們新涇鄉是怎樣發動農民修圩的》報告,經路農同志整理推薦,作為工作經驗,刊登在當時的《吳縣農運》報上。我珍藏該期報紙整整五十個年頭。解放初期,因檔案工作不健全,該報于勝利完成“土改”后停刊,因而我所珍藏的這份報紙,遂成孤品。蘇州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得悉后,認為雖是林木一葉,但也是蘇州地方珍貴史料,征集而去,于1982年9月10日,出具征字第001號收據一張。
1951年,我所蹲點的吳縣陸墓區新涇鄉,在勝利完成“土改”,為徹底摧毀舊保甲,通過民主選舉,選出農民兄弟姊妹們信得過的鄉、村、組三級當家人。考慮到當時農民群眾文化水平低,讓反復醞釀后產生的候選人坐在一排凳子上,背對著選民,在其座位的后面,各放一只碗,選民從工作人員手中登記領取蠶豆數粒,誰愿意選誰,就將蠶豆放在誰的碗里。當時照相機是稀罕物兒,這瞬間的珍貴場面,今天只能成為記憶。事后,參加該鄉民主建政的全體工作人員,一路步行到蘇州,在閶門外金城照相館攝影留念。在這張照片的上面,該照相館題寫了“新涇鄉民主建政典型試驗組”一行字。1998年,當年農村工作團的老同志聚會南京,談起這張照片時,有些人遺憾地說:“當時的工作環境,今天到東,明天到西,這張照片竟不知所在了。”我得知后,將這張塵封近五十年的老照片,翻拍后一一寄給了老戰友,他們無不大喜過望!(信息來源:新民晚報 文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