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第一作手——朱簡(金石鑒賞)
明代第一作手——朱簡(金石鑒賞)
明代第一作手——朱簡(金石鑒賞)
時間:2006-06-26 17:43:00 來源:
市場
>明代第一作手——朱簡(金石鑒賞)
 |
圖一、朱簡刻“海闊能容物,蓮心不受污”印,印文既不失方整莊重之態,還產生了飛動活潑之感。
朱簡(約1570年—1631年),字修能,號畸臣、菌閣,后改名聞,安徽休寧縣人,明代后期杰出印學家。他精研六書,尤精古篆,在印學理論上造詣很深,有《印品》、《印經》、《菌閣藏印》、《修能印譜》、《印章要論》等著述傳世;他在篆刻上著重筆意,以切刀刻石,獨辟蹊徑,自成一家,是位治印和印論兼精的藝術家。朱簡的治印風格對后來丁敬創立的“浙派”,有著較為深刻的影響。
明萬歷年間,文人篆刻興起,“皖派”領袖文彭、何震名滿海內,效法文何成一時風尚。朱簡進行篆刻創作基本也在這一時期,而他治印卻不拘泥于時尚,以切刀刻石,自成面目,筆意和筆趣更為強烈,清人因而譽其為“明第一作手”。治石之余,朱簡還對金石理論進行深入的探討。他師事陳繼儒,從陳的友人處,看到大量古印拓本,精心摹刻,悉心研究,從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至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花了14年時間完成《印品》二集,對璽印考證、章法探討、真贗辨別、謬誤糾正,均有論述。在《印經》一書中,他進一步提出結合印型推斷古印的年代,以為:“所見出土銅印,璞極小,而文極圓勁者,有識有不識者,先秦以上印也。”創造性地將戰國璽印斷為先秦印章,是金石史上的著名論斷,匡正了當時印學界認為“先秦時代未嘗有印”謬誤。
由于廣見博聞,朱簡篆刻在技法理論方面,也有著獨到的見解。篆刻的刀法是一個很難說得清楚的問題,但他卻能說得具體明確。在用刀方面,他以為:“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轉折,有輕重,各完筆意,不得孟浪,非雕鏤刻畫,以鈍為左、以碎為刀也。刀法也者,所以傳筆法也。”又說:“使刀如使筆,不易之法也。正鋒緊持,直送緩結,轉須帶方,折須帶圓,無棱角、無臃腫、無鋸牙、無燕尾,刀法盡于此矣。”認為刀法中既能傳筆意而又渾融的最好,那種像鋸齒、燕尾的刀鋒是不懂刀法,那種像墨線、鐵線一樣的無刀鋒是庸俗。短短數言,道破了正確用刀的奧秘。在印文章法方面,他提出:“得古人印法,在博古印;失古人心法,在效古印。蓋求古人精神心畫,于金銅剝之余,鮮不畢露其丑態。”“印先字,字先章,章則具意,字則具筆。……所謂章法者,如詩之有漢、有魏、有六朝,有三唐,各具篇章,不得混亂,非字畫盤屈、以長配短、以曲對彎之章也。”簡單扼要地道出了字法、章法的真諦在于:要與古人相合,但不可生搬硬套,乞靈于破殘。
對印學的深入研究,為朱簡的創作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在實踐中得以充分的反映。他的篆刻創作面目很多,各種體裁靈活應用,特別是采用草篆寫法入印,創用碎刀(即用多次切刀刻一筆畫)方法,使印畫筆筆鈍拙,而又筆意濃重;印文生澀勁古,蒼莽峻峭,極富動感;印風奇不離正,豪氣煥發。在朱簡之前,何震已使用了切刀法。何震的切刀,所切的幅度較大,產生的是雄強勁辣之趣。朱簡則不然,所用的是幅度較小的碎切法,殊具蒼茂古樸之味。由于朱簡深究古印,他的一些印作在形式上極盡仿古印之能事。他的自用印“朱簡”和“修能”,字法、章法就是仿先秦私璽的典型。(信息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博雅整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