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家集評丁寺鐘的“意象”水彩
諸家集評丁寺鐘的“意象”水彩
諸家集評丁寺鐘的“意象”水彩
劉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研究部主任):丁寺鐘是水彩畫家,這幾年也做一些水墨畫創作,而且在水彩、水墨兩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全國水彩和國畫兩方面的單項展覽中,可以說連連獲獎。他的畫雖然有意象或者是抽象的成分,但確確實實是在現實感受基礎上的真情表現。我也看了丁寺鐘的國畫,憑我的感覺他畫在油畫布上也可以畫得很好。大家對他的作品給予很高的評價,因為我跟丁寺鐘是多年的朋友,所以我也為他高興。評價高,是對他的鼓勵,堅定他的信心,建議和意見,對他在今后的創作也應該有很多的啟發。
林陽(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副總編輯):我的感覺就是這本畫集里面,丁寺鐘先生將具象和抽象很多方面結合在一起,就是先鋒和傳統的個性,激進和保守的思想的碰撞。
王維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水彩藝委會副主任):丁先生的作品在我們幾屆展覽會里接連獲大獎,他的作品在水彩畫界都是畫家比較熟悉的。水彩畫這幾年非常活躍,發展很快。我們感覺水彩畫當前講究水分的、色彩的少。丁先生的畫里這兩者都兼備,這一點可能是他獲獎的原因。我感覺他在藝術上是有自己特色的,應該有這個成績。我們感覺到丁先生的畫表現成分很強,特別是徽州系列比較典型,可以看出來,他在安徽深入生活了很長時間,所以才畫了很多生活里面的東西。我特別喜歡他墨色效果比較強而且相當概括的東西,水彩畫里面一般不用粉,不用黑,但我看他畫里面用得很深,黑的成分跟中國畫有一定關系,層次變化特別多,這是不容易的,可以作為水彩畫界研究的課題。
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這幾年水彩畫成績很大,有往主題性、大型化方面發展的傾向,但這不是水彩畫的強項。實際上水彩最重要的就是水和彩的結合,跟水墨差不多。水墨實際上就是水和墨的結合,但它有限制,水彩也是,水和彩的結合非常重要,結合的度也非常重要。水彩在中國的發展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王肇民那種水彩畫,往濕的方向發展。丁寺鐘的水彩畫在意象之間,為什么是意象之間呢?就是意和象,象就是比較形象,意這個東西是內在的東西。所以他的水彩畫強調意象。這個意象不僅是具象和抽象之間,還有意在,外國的藝術也強調意,但是在中國更強調意象,強調意境,我覺得這個特點很鮮明。意象當中不一定是抽象的東西,具象的東西也可以達到一種意象的境界,是一種意象,而不是一種具象,但是更多的是精神上,不是形象上的寫實不寫實。所以他的畫,都給人一種提示,一種聯想,這點是很重要的。
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丁寺鐘先生的水彩畫中國味很濃,他把傳統跟水墨融合在了一起。丁寺鐘可以說是創造了現代水彩畫的一個新樣式。現代中國水彩都是特指的,首先我覺得他的感覺就是現代感很強,八五思潮以后還能夠堅持探索西方的現代繪畫、現代藝術,一直堅持了這么多年,又有意識地吸收西方現代藝術的特長,這是很可貴的。你看他的色彩,他的畫面,雖然效果很豐富,但是基本顏色都不是很多,而且用的都是大色塊,給人的感覺就是單純,整體感覺很強。再一個就是談到的意象,雖然畫家自己說意象,但觀眾看了頭腦里不一定有意象這個詞,一般的觀眾感受這個畫很有韻味,而且我想他是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間。再有就是現在很多的水彩畫都象油畫靠攏,而丁寺鐘的畫是向水墨靠攏,向什么靠攏,是好還是不好很難講。但是至少可以看出畫家有意識地來接見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符號,或者是一些詩意的東西,因為中國的傳統山水畫、花鳥畫特別強調意境,他的水彩畫就有這種東西,所以讓人感到很有詩意。總之,我覺得丁寺鐘的畫給我的感受確實很形象,很恢弘,很大氣,篇幅不是特別大,但是整個結構、色彩處理得很好,創造了現代中國水彩畫新的樣式,我覺得未來肯定會有更大的發展,預祝畫家取得更大的成就!
李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秘書長、《美術觀察》雜志副主編):看了寺鐘的畫,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水彩還是應該姓“水”,它應該發揮自身的文化特長,或者是挖掘自身的表現空間,這方面寺鐘做了很好的嘗試。我看到他在運用水彩語言上比較到為,我們知道水彩畫在紙上,就像中國畫畫到宣紙上一樣,它必須注意發揮這種材質方面的優勢,寺鐘是充分運用了水彩畫紙的特點,他畫春秋或是雪景,都把水彩畫的特性充分地表現了出來,把水彩畫本身特有的美感表現出來。在多元化、多樣化發展的今天,寺鐘能夠充分地運用水和彩的特性,這方面很值得提倡。寺鐘能夠在運用水彩的東西反映意象的東西,這一點,從整體到韻味使人感覺到很親切,但又不是傳統的中國水墨畫,他畫的是地道的水彩,寺鐘的水彩畫不僅對水彩畫界,對其他畫種如何來挖掘自身表現空間,都有啟示意義。
尚輝(上海美術館典藏部主任、北京齊白石美術館館長):我覺得“意象之間”,很好地概括了丁寺鐘水彩畫的特色,他通過漫長的藝術道路走到今天,找到一個突破口,很不容易,這也是他個人風格和面貌的一個重要轉折。意象應該說是中國人的一種典型的思維方式,或者說是中國審美的一種典型的方式。再看丁寺鐘的水彩畫,意象性特征在中國當代的水彩畫創作中是非常突出和明確的。看了丁寺鐘的作品以后,我覺得他很注重從生活中提煉自己的意象,去升華自己的意象,所以他的水彩畫很有精神內涵,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畫家自身的修養,看到他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我們在研究意象性作品的時候也要強調現實感受對意象形成的重要作用。
丁寧(北京大學藝術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這個畫冊有很多作品是非常清新的,在寒冷的北方我感受到非常溫馨的南方氣息撲面而來,我覺得水彩畫是中國人學習西方繪畫最特殊的一種,實際上它跟中國畫很多方面有契合的地方。中國畫是表露心跡意象的世界,水彩畫也有這樣的特點。畫家在什么地方生活,就會受到這地方的影響,我想黃山的景色,跟水墨畫、水彩畫是非常接近的,安徽人杰地靈、文化積淀深厚,這種非常特殊的人文與自然條件造就了許多優秀畫家。所以我覺得水彩畫從安徽出來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丁寺鐘作品帶有一種靈氣,就是水彩本身所具有的水氣淋漓,在這里得到了比較好的呈現。水彩畫和太凝重、太實,會把很多有意思的東西遮掉。現在我們看到的畫面帶有很多靈動的東西,這個靈動的東西是對中國意象美學概念的一個良好領會。
王平(《美術報》副總編輯、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看丁寺鐘的畫確實是畫如其人。我感覺他的畫既婉約又豪放,畫面很響亮,色彩很飽和,如果失去了里面的一些線條和局部的處理,可能我們看到的作品就是另外一種面貌。剛才很多老師也提到,他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表達了一種意象之美,是一種東方的情調,也是東方藝術思維的產物,它的作品重寫意、重氣氛、講新意,跟西方畫的概念不一樣。另外,他的畫有一種美,有一種亮麗的色彩,有深切的感受,這是作品的一個特點。他在語言上的探索,體現出很好的水彩特點,比如說用墨,他的水彩里面有很多墨,這不光是一個材料的問題,其實跟他的藝術追求有關系,同時也是生活的必然。雖然我們國家水彩也很普及,很多人都畫過水彩,但是真正堅持把水彩作為自己藝術追求的畫家很少,而堅持能夠有所成就的就更少了,特別是青年的水彩畫家更少。所以我希望大家更多地關注丁寺鐘,關注他的作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