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坤的丹青世界
朱秀坤的丹青世界
朱秀坤的丹青世界
朱秀坤,安徽碭山人。1945年12月生。安徽美術出版社編審(教授),曾任社長兼總編輯,現任總編輯。安徽省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年畫研究會理事,中國美術出版研究會理事。安徽省美協副主席,安徽省工筆、年畫研究會會長。人民日報神州畫院特聘百名畫師。全國《美術之友》雜志編委,《書法世界》雜志主編。
朱秀坤1965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70年畢業。擅長中國花鳥畫。師承著名花鳥畫家田世光、俞致貞先生,兼收南北各派及各家之長,形成了意境恬雅、生趣昂然、清新活潑的畫風。作品《福壽圖》入選全國第六屆美展,《迎春圖》獲全國第四屆花鳥畫展優秀獎;《新花郁煌煌》獲澳大利亞93雪梨金獎、首屆亞太地區中國水墨畫大賽優秀獎;2001年榮獲中國文化部、新聞出版署、中國美協、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頒發的“年畫事業貢獻獎”。《紅梅圖》被周恩來紀念館收藏;《傲雪》被韶山毛澤東紀念館收藏;《香遠溢清》被中南海收藏并選入《中南海珍藏書畫集》。50余幅作品在全國美術專業出版社出版。多幅作品在《美術》、《國畫家》、《朵云》、《書與畫》、《江蘇畫刊》、《外貿與旅游》(香港)等刊物發表。著有《怎樣畫芙蓉》、《白描花鳥構圖資料集》、《朱秀坤畫集》、《當代美術家——朱秀坤工筆花鳥畫選》等。
1992年至2001年先后出訪新加坡、泰國、美國、德國、法國、荷蘭、奧地利、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及香港、臺灣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和舉辦畫展,并獲得成功。另多幅作品赴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及臺灣地區展出。主要藝術成果及簡介已收入《中國當代國畫家辭典》、《中國當代名家作品集》、《中國美術年鑒》(1949-1990)等10余種藝術家辭典。2002年被評為安徽省宣傳口“四個一批”拔尖人才。從1993年起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朱秀坤先生生長在碭山,幼年喜愛繪畫。碭山雖小,人才卻不少,而且多出大家,人杰地靈。也許為靈秀之氣所涉及,1965年,朱秀坤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這是中國工藝美術的最高學府,他在俞致貞、田世光等名家的指導下,學習工筆花鳥畫而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逐漸步入正途。畢業分配后,朱秀坤到了安徽省,當時的安徽省,中央工藝美院的畢業生,真可謂鳳毛麟角,他被要到了安徽人民出版社。從此,朱先生在這里擔任編輯、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編審(教授級)。真是一步一個腳印。他為出版社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編輯的圖書、畫冊、年畫不斷地獲得國家級和省級優秀圖書獎。
編務之余,朱先生一刻也沒有忘記他所熱愛的工筆花鳥畫。他的本色還是一位畫家。
朱秀坤的工筆花鳥當然也經歷了不成熟、成熟和具有個人特色三個階段。開始的工筆畫基本上沿襲其師的風格,有時只求形象和工細而已。不過作為一個工筆畫家,造型基礎和勾勒著色等筆墨技巧也是最基本的工夫,這一段時間的鍛煉,使他的基本功更加扎實了。技巧的熟練并不等于藝術水平的提高。朱秀坤在思考、在研究。他翻閱古今中外的名家畫集,一一進行探討。
工筆畫和寫意畫不同,寫意畫的根本不在行色而在意趣,畫家揮灑筆墨、縱橫涂抹,在筆情墨趣中見出畫家本人的性格、修養和精神氣質。如趙之謙是位剛強而有旗幟的人,其畫如之;吳昌碩是位有氣派的日呢,其畫也氣勢磅礴;齊白石是位天真淡泊的人其畫如之。傅抱石好酒使氣,其畫也奮發飛動。工筆畫家如果有傅抱石那樣的脾氣,作畫時靜不下心來也不會畫得好。工筆畫家必須有靜的心態和細膩的觀察力。
繪畫是對生活能動的藝術反映。“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這種感應,對于花鳥畫家尤其靈敏,因而《小山畫譜》有“四知”之說。而一個素養豐厚的畫家,在對生活的觀察和意趣的引發上,總有其獨特的領悟,發為筆墨,進而表現為作品的個性和特有的情趣。
工筆畫主要用顏色畫,因而畫的格調高低主要顯示在用色上,色雅則畫雅,色俗則畫俗。滿紙濃紅艷綠,則無人能賞。陳之佛的工筆畫格調顯然更高,原因就是其色更加淡雅。色以淡為雅。這是《莊子》一書中常提到的思想,“虛淡”、“澹淡”,即虛而淡,淡中求變化。當然,莊子說的“淡”更有自然之意。色一濃艷就會給人熱鬧的感覺,熱鬧易使人錯覺為俗(當然不僅如此)。明人李日華談到王安石有一首詩云:“欲寄荒寒無善畫,賴傳悲壯有能琴”。琴和畫都是文人用以自娛之物,都要求淡雅。琴聲以淡而幽為上,如果求悲壯之聲,琴就不行了,不如箏和笛,更不如鑼和鼓。繪畫中只能寄托畫家的荒寒之感。荒寒和熱鬧相反,要表現荒寒,就要用色清淡。當然這是文人的審美觀。但文人的審美觀有帶動作用。工筆花鳥畫本來是用重色,到了宋末元初,錢選一變濃重為清淡,從此,文人作畫以清為秀,以清為高,當然,顏色的濃重也有濃重的好處,只是文人強調清秀清高,非清而不淡了。
理論上認識到了,實踐跟上就不難,朱先生開始學習陳之佛,陳之佛的畫以傳統的文人工筆畫的為主,又吸收了日本畫的一些技法,其枝干上用石綠、石青、墨、赭互相渲染的方法即是日本畫自江戶時代之后的常用畫法。
朱秀坤原來學的是北方派工筆畫法,這里又吸收了南方派畫法。他的畫法實際上有北方之雄而又具南方之秀了。但他仍不滿足,他要增加自己的風格,他把事業擴向世界,他多次出國考察,了解國外人士的審美要求。國外繪畫都有實實在在的背景,而中國畫一向不太畫背景。朱秀坤決定保留的傳統畫之外,再加畫背景。他的試驗得到成功,畫面更加豐富了。而且作品一出就顯然和陳之佛、俞致貞等不同。
朱秀坤繼續探索,中國畫很少見表現光和影,于是他又把光和影引進了工筆花鳥畫中去,于是他的工筆花鳥畫,不但花鳥的本身細膩真實,而且花鳥和環境之間的空間感受也特別真實,他在壬申年所創作的《凌霄》一畫中顯得特別成功。他從西洋畫中得到啟示,卻用中國的畫法去完成,表現的仍是中國畫的風格。但卻是畫史上從來沒有的風格。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不僅使朱先生在工筆花鳥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就是在寫意花鳥方面也有較高的造詣。
朱先生的寫意花鳥畫,絕少蕭索零落、惆悵傷懷的情調。即便是頹根枯木,在其畫中也往往有一莖新芽的襯托。大自然春夏秋冬的更替或生死輪回,在達觀者的眼中本是生命存在的永恒方式,而朱先生在花鳥畫中所強調的更是一種生命的活力。這一點,更是畫家精神、心靈與藝術意境的同構。
朱先生的寫意作品在布勢方面,更強調簡約明確,運筆用墨更突出寫的意味。而變化最為明顯的,還是作品的精神和境界。他不事柔媚,不為巧密,不居短淺,以大色大墨信手寫來,傳達的恰是花鳥魚蟲生機郁勃的本質。面對這樣氣度開張、活力四射的花鳥畫,無不令觀者心中怦然一動。
許多行家認為,從朱先生的繪畫作品中也不難看出中國繪畫“六法”中所提到的“骨法用筆”、“隨類敷彩”的精髓。從構圖章法來看采取了近景、中景、遠景的空間處理,大膽吸收了西洋畫的構圖和色彩并加以高度概括,使之產生渾然一體的效果。
朱先生的畫旨趣高妙,取材多樣,南國的神秘溫謐,東籬的清雅高潔,晨荷迎曦,凌波帶露,翠翎草蟲,水葉花汀,凡此天工造化,盡入神理,總能引人沉思,發人遐想。前賢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朱先生以畫筆寫詩情,以詩心入畫意,寄興幽遠,韻味無窮。
朱先生正適創作的最佳時代,學業在勤,功庸弗怠,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前途無量,正不可預料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