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古代墓葬壁畫
河北古代墓葬壁畫
河北古代墓葬壁畫
時間:2006-06-23 14:44:00 來源:
市場
>河北古代墓葬壁畫
 |
中國壁畫歷史悠久,迄今發現最古老的壁畫,可上溯到五千多年前。古代墓葬壁畫是中國壁畫藝術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深藏地下的繪畫作品向我們展示了過往時代的真實歷史面貌,填補了中國繪畫史上的一些空白。
伴隨文物考古工作的進展,在河北省境內陸續發現了數量可觀的壁畫墓。其中東漢壁畫墓如安平逯家莊墓和望都二號墓,北朝壁畫墓如景縣北魏高氏墓和磁縣的一批東魏、北齊墓,次后還有曲陽的五代壁畫墓,平山、武邑的宋代壁畫墓,平泉、宣化的遼墓,以及井陘的金墓等,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歷史發展系列。
安平逯家莊東漢壁畫墓
安平逯家莊東漢壁畫墓,在中室著重描繪車馬出行的場面,分上下四層構圖,現存各種馬車82乘、騎吏約70人、步行儀仗約88人,場面異常壯觀,極盡渲染了整個墓葬壁畫的主題--墓主人引以自豪的仕途生涯。耳室壁畫,表現的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及其下屬官吏治事、謁見的情況。中室南耳室南壁繪墓主人坐帳及侍者,壁畫用對比和襯托的方法來表現墓主人。下屬官吏的形象一般用寫意的手法,畫得很隨意。而對端坐帳中的墓主人卻作了精心的描繪,并且在構圖上以身軀的高大來突出他。此外,北壁西側描繪規模龐大的院落建筑,其中有高大的望樓,可以說,這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大型界畫。值得指出的是,在安平壁畫墓中發現了東漢“熹平五年”的紀年題記,更增添了這座壁畫墓的學術價值。
望都二號東漢墓壁畫,著重描繪墓主生前屬吏的形象,期望將生前群僚簇擁、一呼百應的官宦生活帶到冥界。畫中人物都作半側面,高近80厘米,線條簡練流暢,有細筆也有闊筆,描繪出人物的生動形象,不同身份的人物各有不同的神情意態,上方還多有榜題標明各自的職銜,對于漢代職官制度研究很有意義 。
壁畫人物的下方描繪祥瑞禽獸,用筆疏放。此外,墓室、甬道的頂部還繪有云氣靈獸圖案,這是東漢時期極為流行的題材。畫中的靈禽異獸,或奔走跳躍,或展翅飛翔,躍動飛揚,富有韻律和氣勢之美。
磁縣大冢營村東魏茹茹公主墓
磁縣大冢營村東魏茹茹公主墓內滿布壁畫,連墓道地面都畫上了連續的花草圖案。這是東魏壁畫墓的首次發現。斜坡墓道長22.79米,東西兩壁繪儀衛,合為14人的行列,其前端有青龍、白虎,行列上方有羽人、鳳鳥、蓮花。甬道門楣繪朱雀、怪獸,周圍點綴蓮花、云氣。甬道門楣的大朱雀,以正面的視角來表現,威風凜凜,具有逼人的氣勢,翅膀的描繪極富裝飾性。甬道兩壁繪侍衛。墓室四壁上部繪天象圖、四神,下部繪墓主人的生活場景。全墓壁畫面積約150平方米。
磁縣東槐樹村北齊宗室高潤墓,墓室壁畫殘損嚴重,尚能辨認的墓室壁畫,表現墓主人的畫面處理成了一幅感人的《舉哀圖》。
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被認為是北齊文宣帝高洋的皇陵,當然規格最高,斜坡墓道長達37米,其東西兩壁以320平方米的面積描繪墓主升仙,儀仗逾百人,分列東西兩壁,儼然帝王的排場。同時代墓葬相比,灣漳墓的壁畫,氣勢最為恢宏,藝術水平也最高。灣漳壁畫在不同空間里同時展現了護送、引導墓主人升仙的壯闊場景,內容豐富多彩,既寫實又充滿了幻想。走在地上的是與真人幾乎等高的儀仗人物,緩步前進,神態肅穆,面部的刻畫細膩入微,生動傳神。整個墓葬壁畫揮灑自如,毫無矯飾,眾多形象,人物、神靈、禽獸,彼此呼應,渾然一體,代表了北朝宮廷繪畫藝術的成就。
曲陽西燕川五代王處直墓
曲陽西燕川五代王處直墓中,壁畫內容有天象圖、云鶴、團花、人物、花鳥、山水等,多采用屏風形式。壁畫中花鳥畫所占比例很大,其次是人物和山水。壁畫中的人物形象典雅端莊、造型準確,屬唐代畫風。前室北壁的水墨山水,是目前發掘出土年代確切而且時代最早的水墨山水畫,它在墓葬即將告竣、前后兩室的通道用石塊砌起來抹上白灰之后才匆匆畫上去,是墓中最后完成的作品。全畫一氣呵成,其皴法、構圖與當時著名畫家董源的《龍袖驕民圖》不無相似,對于我國山水畫史研究具有很高價值。
墓中的裝飾不止有壁畫,還有精美的浮雕。浮雕中以侍奉圖和散樂圖最為珍貴,用的是浮雕和繪畫相結合的手法,例如人物的眼睛、眉毛和指甲,并沒有深入細微地去雕刻,而是通過墨線勾勒來表現,幾乎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兩塊大型浮雕,人物形象真實生動,色彩和諧,是難得一見的文物珍品。
宣化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
宣化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壁畫多分布在墓室的四壁及頂部。其中五座張氏家族墓,壁畫內容有仙鶴、花卉、人物、瓶花、天象等,并以二方連續的云紋、折枝花卉圖案和大片的纏枝牡丹圖案為裝飾,色彩絢麗,富麗華美。前室東壁都繪有"茶道"圖,與西壁散樂圖相對。后室則多表現婦人挑燈、門吏、婦人進門、經桌、仙鶴花卉等。這些壁畫顯示了當時民間畫師的藝術水平。比它們晚20多年的三座張氏墓,壁畫的布局、內容和技法已有明顯的變化,畫風趨向嚴謹。前室東壁繪散樂圖,西壁繪出行圖,后室多表現門吏和群侍。群侍備經、溫酒或進茶。壁畫人物線描簡勁純熟,運筆自由,稍有寫意畫的味道,接近北宋的畫風。
四號墓是韓師訓墓,前室東壁繪散樂圖,西壁繪出行圖,后室繪飲酒圖、更衣圖、備經圖、進羹圖等。畫風明顯不同于張氏墓壁畫,用筆有書法的墨色韻味,設色淡雅,受到宋代文人畫的影響。
宣化遼墓壁畫中,人物形象及服飾有漢人也有契丹人,反映出明顯的契丹、漢族兩種習俗并存交融的地方特色。
井陘柿莊金墓群和唐家垴金墓
井陘柿莊金墓群和唐家垴金墓共計十幾座墓,壁畫采用磚雕與繪畫相結合的手法,或表現墓主人生前生活,如宴飲圖、伎樂圖、供養圖等;或描寫當地田園風光和人民勞動生產,如蘆雁圖、耕獲圖、搗練圖、放牧圖等;還有的表現神像,如門神和四神圖像。壁畫為民間畫工所作,線條草率、自由,卻也不乏精美之作,如柿莊6號墓的搗練圖,畫婦人搗練,男子擔水,兩位婦人上身后仰用力抻拉白練的生動形象,使人感受到濃厚的生活氣息。這些壁畫代表了金代這一地區繪畫、雕刻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水平。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