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件珍貴文物見證國共南京談判
4件珍貴文物見證國共南京談判
4件珍貴文物見證國共南京談判
[編者按]從1921年到2006年,中國共產黨已走過整整85年的輝煌歷程。南京,一座英雄之城,這里的青松記載了偉人鏗鏘的足音,這里的梅花記載了英雄動人的話語。在中國共產黨建黨85周年到來之際,本報今起開設《紅色記憶·紀念建黨85周年》欄目,征集、找尋民間記憶,報道南京黨史上鮮為人知的故事。也許您見證了南京黨史上一個難忘的歷史時刻,也許您聽過長者們對于“當年”抒不完的感懷,歡迎您致電本報熱線:13705186000、13813875720,與讀者一道分享您記憶中的紅色故事。梅園新村,閃耀著石城人民的驕傲。1946年5月3日,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內戰陰謀,周恩來率領中共代表團來到南京,居住在距國民政府百米遠的梅園新村,與國民黨當局進行了10個月的談判斗爭。由于國民黨政府不顧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悍然召開一黨包辦的“國民大會”,和談的大門最終被國民黨政府一手關閉。歷時10個月的國共南京談判雖然最終破裂,但卻使我黨贏得了人心,最終迎來了噴薄而出的新中國。而今,步入梅園新村陳列館,這里保存完好的一件件歷史照片、珍貴文物和手稿,串起周恩來在梅園新村10個月的革命生活。紀念館資料編研部主任吳小寶日前向記者介紹了周恩來留下的4件物品。
黑色別爾克“把特務甩掉”
證物陳列館亮堂的一角停著一輛牌照為“京1645”的美國產別爾克黑色小轎車,引來不少游客駐足觀賞,合影留念。這輛產自1941年的車,是1946年5月中共代表團從重慶來南京時從上海購買,并由司機段廷英駕駛至南京使用。故事吳小寶告訴記者,那是1946年夏末的一天,這輛黑色轎車駛出梅園新村,經國府路疾駛而去。車內,周恩來一邊盯住后面緊緊跟蹤的吉普車,一邊對司機說:“把特務甩掉。”轎車飛速鉆進一條小路,駛進馮玉祥將軍公館附近的公園。吳小寶說,當時已近傍晚,公園外的馬路上行人漸少。等候在這里的國民黨徐州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張克俠跨進轎車后,情不自禁地叫了一聲:“周副主席!”車內,周恩來緊緊握住張克俠的雙手,輕輕地說:“克俠同志,辛苦了!”張克俠上車后,向周恩來匯報了軍事方面的情況,并稱:“起義是有條件的。”周恩來親切而鄭重地說:“起義是很有意義的工作。搞成了,可以瓦解敵軍士氣,有利我軍作戰。但要選擇有利時機,在關鍵時刻舉行起義。工作一定要細致謹慎,要向國民黨高級將領說明我黨的政策,爭取多拉些部隊……”“國共南京談判期間,周恩來就是在這輛車上,多次與地下黨員和秘密人員商談策反國民黨部隊起義。”吳小寶介紹,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中,張克俠與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率領國民黨第三綏靖區所屬1個軍部、3個師共2萬余人,在徐州運河前線起義,為戰役的勝利做出了貢獻。而這輛小轎車如今則成為梅園新村紀念館館藏國家一級革命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法幣前,5位國民黨飛行員承諾“決不打內戰”
證物陳列館二樓的展柜里,平放著一張五百元的法幣,上面有周恩來的親筆簽名。故事作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這張法幣是怎么來的?周恩來為什么要在這張法幣上簽名呢?陳列館有關人員道出謎底。1946年盛夏的一天,國民黨空軍的5位飛行員走進了新街口的一家冷飲店,當時,周恩來和鄧穎超正好在里面。于是,5位飛行員推選一位叫林雨水的飛行員作為代表,一同前去面見周恩來。林雨水對周恩來說:“我們都是歸國華僑,是回來參加抗戰的,現在日本人已經投降了,可是國民黨又要打內戰,我們都不愿意自相殘殺。”周恩來客氣地給他們讓座說:“我們正在與國民黨進行談判,你們這些年輕人都很愛國,解放區也有許許多多像你們這樣的年輕人,希望你們有機會到解放區看看。”談話進行得很愉快,5位飛行員很想請周恩來簽名留念,但因為身上都沒有帶筆記本,只好從口袋里掏出5張全新的五百元法幣,請周恩來在上面簽字,周恩來欣然應允,掏出筆在法幣上一一寫下“周恩來”3個字。臨別,5位飛行員感動地表示:“我們決不打內戰。”全面內戰爆發的第二年,這5位飛行員毅然脫離了國民黨空軍。1949年11月9日,林雨水駕駛著中央航空公司的525號客機參加了“兩航起義”。
紅綢鼓勵新人攜手前進
證物陳列館里一塊紅綢,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一段不同尋常的往事。這是當年《新華日報》特派記者魯明和林岡的結婚紀念物,也是梅園新村紀念館館藏國家一級革命文物。故事“這是1946年夏,在新華日報工作的28歲的魯明和26歲的林岡喜結良緣時,周恩來、鄧穎超送給新人的賀禮。”陳列館負責人說。當時生活條件艱苦,細心的鄧穎超叫身邊的同志設法找來一塊紅綢,請德高望重的董必武題詞“天作之合”。緊接著,周恩來、鄧穎超、陸定一、廖承志、潘漢年、宋平等幾十位同志紛紛簽名祝賀。周恩來深情囑咐:夫妻之間既是革命同志,又是愛人,應當努力做到“互敬、互愛、互信、互勉、互助、互讓、互諒、互慰”,這樣才能搞好夫妻關系,才能攜手前進。“國共談判破裂后,1947年3月,當國民黨政府責令中共代表團工作人員限期返回延安時,時局已相當險惡,代表團成員的許多物品都沒法帶走,但魯明卻將這件珍貴的賀禮貼身珍藏帶到了北京。”陳列館負責人介紹,1986年,該館工作人員從已是外交部副部級大使的魯明那里征集到這件珍貴的文物。
42年后,花瓶重歸故土
證物陳列館里立著一只別致的瓷質花瓶,是民國初年江西景德鎮窯出的仿明代成化年間瓷器。據介紹,這是1946年5月,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部分同志離開南京前,特別委托代表團負責外事工作的王炳南贈給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留作紀念。故事“這只花瓶系著周恩來與國際友人間的情誼,從周恩來贈送花瓶,到花瓶重歸故土,其間輾轉經過了42年。”吳小寶介紹。1946年5月,國共雙方邀請美方代表調處談判。談判中,周恩來在原則問題上與美方代表針鋒相對,但在談判之余,周恩來與司徒雷登卻以朋友相待。后來,司徒雷登將此瓶帶回美國,悉心珍藏。臨終前,他囑咐秘書傅涇波:“余過世后,此物當歸還原主。”1988年,傅涇波89歲高齡之際,欣悉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辦公舊址建成革命紀念館的消息,老人給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鄧穎超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南京一別,物換星移,所幸者,中共軍事成功,人民得解放。近日以來,波聞得梅園新村將成為中國革命戰爭時的博物館,波聞之下,不盡快樂愈恒。敢請主席忙碌之下,允許小女傅海瀾5月中旬攜此瓶赴南京,以解決多年相識的關系。”那年,傅海瀾女士帶著司徒雷登的遺愿,遠渡重洋,將這只花瓶護送到當年周恩來生活和戰斗過的梅園新村。“整整42年,這只花瓶完好無損。”吳小寶高興地說。(信息來源:南京日報 記者劉遠)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