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展出畢加索、克利、米羅兒時作品
華盛頓展出畢加索、克利、米羅兒時作品
華盛頓展出畢加索、克利、米羅兒時作品
時間:2006-06-21 15:49:00 來源:
市場
>華盛頓展出畢加索、克利、米羅兒時作品
 |
1920年,當保羅·克利(Paul Klee)將他12歲大的兒子費利克斯的一幅風景畫原樣照搬進自己的那幅《無名(山里的帳篷城市)》時,他極大地鼓勵了兒子的生動性和創造性——這種童真的創造力至少從盧梭那時起就成為藝術創作的一個來源。
再往前推幾十年,那時候克利剛剛完成了他的藝術學習,他偶然發現了一箱自己兒童時代的素描。1902年,在他寫給經紀人的一封信里,他曾把它們描述為他“現今為止最重要的”作品——這其中的三幅素描日前出現在了華盛頓菲利普斯陳列館的一場名為《當我們還年輕:兒童藝術的新視角》的展覽上。
藝術家兒童時期的作品,是否能顯示出他們將來的才華?這些極有天賦的兒童素描,能帶給觀眾關于藝術和社會一種怎樣的聯系?
“我希望人們捫心自問,他們用來審視兒童素描的標準,是不是太成人化了。”策展人、現當代藝術學者Jonathan Fineberg表示,“并非只有畢加索才能夠畫得這么好。”
畢加索兒童時期的素描《斗牛和鴿子》也在此次展覽之列,描繪了一群活靈活現的鴿子。但這幅畫最不平凡的地方,是9歲的畢加索,用超強的自信和玩耍式的線條勾勒出了斗牛場背景處的人群。
“這與技法無關,而是畢加索有獨特的視角。”Fineberg說:“這正是畢加索成為比安德烈·懷斯更杰出的藝術家的原因——藝術是以一種新穎的方式觀察世界。”
展覽中克利的素描很出挑。克利在4~6歲時畫了《撐陽傘的女人》,畫中女主角高貴的形象通過她手中漂亮的雨傘得以巧妙地表達。后來克利還創作了一批巧妙而又古怪的畫,包括旁邊懸掛著的那幅《侏儒和面具》。
沃茲沃斯(William Wordsworth)曾寫道:“兒童是大人的父親”,否則克利為何在職業生涯中花費那么多時間,去重新捕捉早年作品中他曾經的發現?
《當我們還年輕:兒童藝術的新視角》并置了克利和畢加索小時候的作品,以及從三處私人收藏那里挑選出的一些兒童作品。
在展覽圖錄中還印制了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例如勞特雷克在6歲的時候,他的一幅騎師和鳥的作品里就表現出了驚人的對于線條的肯定和表現力;8歲時的米羅,令人吃驚地塑造了一位醫師和一把雨傘,這似乎已經為他成人以后的超現實主義道路進行訓練。其中還包括從未發表過的17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很小時候的精細素描——他通過繪圖學習軍事技巧。
上述名人小時候涂鴉式的亂寫亂畫,正是其后來有所成就的基礎,雖然,在很多成年人眼里,這些線條并無多少美感。
“這其實是藝術真正的起源,”藝術史學家Ellen Handler Spitz評論道,她在今年的新作《驚鴻一瞥》中詳盡披露了自己對兒童在美學與心理成長方面的研究,“我們為什么要創造藝術?藝術從何而來?當你看到這些孩子的畫,你就都明白了。”(信息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黃捷成、蔣夢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