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正水闊好行舟——“廣西文化舟”的啟示
風正水闊好行舟——“廣西文化舟”的啟示
風正水闊好行舟——“廣西文化舟”的啟示
在歌仙劉三姐“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優美歌聲中,歷時11天的“廣西文化舟”活動6月20日圓滿落幕。“風正一帆舉,水闊好行舟”,從西南邊陲到首都北京,“廣西文化舟”滿載著濃郁的壯鄉風情,駛進高校,走進社區,激情展示著廣西舞臺藝術、美術、旅游、影視以及對外開放的魅力,讓京城市民刮目相看,同時也引起人們的深思,那就是:在一個經濟并不發達的邊疆省區,廣西何以具有如此不俗的文化實力?
以精品意識推劇作
廣西經濟并不發達,但近年來卻舞臺藝術精品迭出。民族音畫《八桂大歌》、史詩性舞劇《媽勒訪天邊》、音樂劇《白蓮》、歌舞詩《漓江風情》、新版歌舞劇《劉三姐》、桂劇《大儒還鄉》等,都得到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其中《八桂大歌》和《媽勒訪天邊》分別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取得這樣的成就,在于精品意識的確立。
廣西聚居著漢、壯、苗、瑤、侗等12個民族,使得廣西成為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也保留下最為淳樸和天然的原生態民族風情。但廣西并未滿足于再現少數民族的能歌善舞,而是將最具廣西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歌舞劇目進行整合,加工創作,讓這些民族經典再上層樓,成為藝術精品。人才缺乏,他們解放思想,確定了“善用外腦辦大事,全國人才為我用”的思路,網羅全國優秀創作人才,組成一流創作班子。《八桂大歌》的作曲、舞美、燈光、服裝設計都是聘請專家精心打造而成,其雄渾的氣勢和精致的舞臺呈現,令人耳目一新。新版歌舞劇《劉三姐》把斗爭的主題變為“愛情和自由”,更在年輕觀眾中引起共鳴。《媽勒訪天邊》則取材于更為古老的傳說,并與現代舞蹈形式結合,把人們帶回遠古時期。《漓江詩情》更用原景再現的方式,把“漓江水”引到舞臺上,配合原創民族歌舞演繹漓江“天人合一”的傳統美學精神。著名舞蹈家賈作光贊嘆,《媽勒訪天邊》“大氣派,大制作,大投入,帶來了整個舞劇的大飛躍”。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舞蹈理論家于平則給予《八桂大歌》這樣的評價:“既裹挾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又飄灑出清純的民族風情色彩,從組織歌詞作者深入民間采風,到確定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審美取向;從張揚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到追求土中有美、俗里見詩的藝術魅力,凝聚了創作人員源于生活創新進取的智慧靈光。”
以開放策略推人才
廣西電影制片廠是中國影壇第五代導演的搖籃,《黃土地》、《一個和八個》等第五代導演代表作均是該廠的作品。近年來廣西作家群的崛起,更是引人注目。本次“廣西文化舟”活動中,第五代電影導演代表作及《理發師》、《姐姐詞典》等新片進入北大重映和展映,東西、鬼子、凡一平、張燕玲四位作家與北大師生對活交流,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廣西文壇的關注。
北大教授張頤武認為,當時第五代導演還僅僅是電影學院的一批學生,遠沒有被人們認可,但廣西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平臺,使得第五代導演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華。這說明廣西對于新銳文化資源的吸收和大膽求索的精神。這可以說是一個“引進來”的范例。進入新世紀后,廣西作家對于電影的介入也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英雄》、《尋槍》、《響亮》、《理發師》、《姐姐詞典》等影視作品都是由廣西作家的小說改編的。張頤武又把這種現象歸為“走出去”的范例。他說,這次的貢獻是廣西本土作家主動地加入電影,將自身文化資源轉化為一種影像藝術的表現。從廣西與電影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到,處于電影文化邊緣的地域可以變成中心。無論“引進來”或是“走出去”,廣西在電影方面的成就正是將自身的資源和外部資源成功整合的結果。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潘鴻權介紹說,5年前,廣西實施了一個著名的“213工程”,即5年內在文化領域培養20名有較大建樹、在全國有影響的中青年人才;培養100名成績突出、在廣西有較高知名度的中青年人才;培養3000名專業基礎扎實、有較大發展潛力、在本專業或本區有影響的優秀年輕骨干。5年過去了,廣西文化領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文化事業空前繁榮,文學、電影、音樂、戲劇、演出、會展、考古、出版等項目在全國有了較大影響和較高地位。可以說,是開放的策略推動了廣西人才的培養和造就。
以創新意識推品牌
廣西美術精品展是本次“廣西文化舟”六大板塊之一,也是“漓江畫派”的一次整體亮相。本次展出了陽太陽、黃格勝、劉紹昆、孫見光、石向東、雷波、張復興、張冬峰、雷務武、謝麟等一批優秀畫家的作品及廣西近年來部分在全國獲獎的作品。人們欣喜地看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廣西美術已經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點和時代感的風格。“這是一個年輕、勤奮的創作群體,已經走出了早期的摸索階段,創作風格日趨成熟。”中國美協主席靳尚誼對此給予很高的評價。
以前廣西繪畫無法形成自己的流派,人們一直把它歸于“嶺南畫派”。上世紀60年代,著名畫家陽太陽先生提出了建立“漓江畫派”的主張。至90年代,廣西畫家與國內外同行交流與溝通越來越多,在中國畫壇日漸活躍,以《漓江百里圖》為代表的美術作品相繼面世,“漓江畫派”逐漸形成。廣西美協主席劉紹昆認為,在創新意識的推動下,廣西美術在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雕塑等各個領域取得了均衡發展,“漓江畫派”成為廣西又一塊響當當的文化品牌。
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和一年一度的《大地飛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也是近年來廣西傾情打造的成功的文化品牌。前者將自然風光、音樂資源與民族風情完美地結合起來,后者將原生態民歌與新創民歌演繹得同樣成功。更為難得的是它們都成為旅游文化產業的成功范例,為國內許多地區仿效。“廣西雖地處偏遠,但藝術思想并不狹隘”,這是中國油畫學會主席詹建俊對廣西美術的評價,為“廣西文化舟”作了精辟的總結。(信息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蘇麗萍)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