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針為筆的藝術
以針為筆的藝術
以針為筆的藝術
我家里有幅蘇繡——《花貓戲蚱蜢》,讓我愛不釋手。它是一幅雙面繡,兩只小動物,繡在兩個巴掌大小的絹帕上,夾在兩片圓形透明有機玻璃中間,棕色樟木條作框,圖案精美,工藝考究。
看得出,這是一種高難度的工藝。據介紹,作者要把一根頭發絲般粗細的繡花線,分成四十八分之一的細線,再用它繡制作品。最難繡的是眼睛,它用了20多種顏色的絲線,才繡出如此逼真的神態。這作品的首創者是顧文霞,她是蘇州木瀆鎮人,擅長刺繡小貓、金魚和花鳥,尤其以繡貓著稱,有多種作品享譽中外。其中《花貓戲蚱蜢》,是她1956年創作的作品,中美建交后被作為國家禮物送給美國總統卡特,并因此上了美國明信片。它的身價日增,成為蘇州雙面繡的代表作,并被中國工藝美術珍寶館收藏,成為名副其實的珍寶。
在蘇州,很早以前就有刺繡,特別是宋代以后,刺繡已相當普及,農村里“家家養蠶,戶戶刺繡”,景象相當繁榮,技藝也達到相當水平。雙面繡是刺繡發展的產物,也是傳統藝術進步的一個階段。這傳統代代相傳,還將長盛不衰。
兩年前我過訪蘇州木瀆鎮,在那里參觀了一個刺繡藝術館——姚建萍刺繡藝術館。它讓我感到十分驚訝——一個小小的木瀆鎮,就出了三位刺繡藝術大師,清代的“刺繡皇后”沈壽為第一代,顧文霞、姚建萍為第二代和第三代。館內展出的姚建萍的刺繡作品《沉思》(周恩來像)、《蒙娜麗莎》,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刺繡由花草山水到動物到人物肖像,題材不斷擴大,藝術不斷提高和發展,展示了刺繡藝術的廣闊前景。
近日又看到一則報道,說刺繡專家張美芳創作的《虛實黑貓》、《虛實白貓》,只繡貓頭,不繡貓身,突破了傳統蘇繡技法,即白底黑貓或黑底白貓,是從美國的一幅人物油畫(一個婦女只有頭部是實畫,其余都是空白)得到啟發的產物。這信息讓我們感到,時代的進步和文化的交流,開闊了我們的藝術家的視野,它將使蘇繡藝術更加豐富,更加多彩。
蘇繡藝術家借鑒西方優秀藝術,堅守傳統和勇于借鑒是互補的。人類的文明,從來是在交流中進步,交融中發展的。作為國家級非物質遺產的國粹蘇繡,以針為筆的藝術,未來也不會排斥對姊妹藝術乃至外來藝術的借鑒,如此,我們必將還會看到它更多發展,更大的輝煌。(信息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鄭榮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