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畫家薛松來京辦燒烤畫展
上海畫家薛松來京辦燒烤畫展
上海畫家薛松來京辦燒烤畫展
不是國畫,不是油畫,近日起至7月2日,上海藝術家薛松來京,在帝門藝術中心舉辦了一場特殊的綜合材料展。展覽的20件作品全部是由燒過的印刷品碎片構成的中國文字和圖像。有意思的是,所用印刷品內容往往和畫面描繪的對象是相關的。看畫的同時也是在讀畫。
首次進京辦個展
薛松接受采訪時說,不久前他動了一次手術。半年前,已經和帝門藝術中心約定好展期。原本打算只展出最近一個系列的作品,但創作因為手術而耽擱下來。也因此將前兩年的兩個系列拉了進來。湊在一起,一共是“傳統山水”、“書法”、“騰空的人”三個系列20件作品。
薛松說,此次是他在北京的首次個展。此前曾于1992年參加過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油畫雙年展;去年和法國朋友在京舉辦了聯展。
一箱子“美元”的故事
薛松利用燒過的印刷品碎片創作,源于上世紀90年代一場大火后的現場情景。
“我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畢業后分到某歌劇院,我的畫室就在后臺旁邊。那是1990年的一天,后臺突然起火了,我的眼前是一片熊熊大火,火光將周圍人眼中的驚恐和悲愴放大,那是畫筆表現不出來的。”薛松說,事后,他便開始在殘骸中撿一些碎片,那燒焦的氣味有一種強烈的悲劇味道。
從此,薛松便開始到處搜集資料,進行創作。有一次,作品中需要用美元,手頭沒有美元,于是便四處找印有美元的印刷品,正在失望之時,沒想到在一家小賣店無意間發現有種巧克力的包裝袋印有美元。于是買了一箱子回去。
記者笑問他是不是“一邊吃著巧克力,一邊貼著美元?”薛松回答:“巧克力很廉價,全送人了。”
和古代經典“聯姻”
薛松有件作品表現的是今天的上海浦東,背景用的是那種每天撕掉一頁的日歷,仔細看江水,會發現背景竟是《清明上河圖》。
“騰空的人”系列創作于2004年、2005年,表現的是都市人的生存狀態,共有近40幅。此次展出的兩幅抒情性很濃,其中一幅描繪的是一個拎著公文包的人,腳不沾地的在都市里奔波。
“歷代的碑帖太完美了,我們當代人難以突破。”薛松說,他將字體的局部放大,仍保留“飛白”味道,賦予古代書法以新的意義。
畫家當“大廚”,作畫似“做飯”
這些看上去非常神奇的作品究竟是怎么完成的,光看畫面還很難看出個門道。薛松介紹,一般先要畫草圖,然后根據畫面去尋找材料,再就是燒烤、拼貼。“我就是個大廚,創作過程和做飯差不多。”薛松幽默地說。
不過,大餐最初并不怎么好做,特別是燒烤的時候。最初是用手拿著,一燒,控制不好,便過了,成了灰。后來,薛松找來一個鉗子,夾著印刷品,燒到需要的火候,另一手便趕快拿滾軸及時壓滅火,然后就可以用白膠進行粘貼了。
“燒剩下的灰渣我都不浪費,蘸了膠水,粘上去‘勾線’。”薛松說。(信息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