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鑒定當娛樂有時不好玩兒
拿鑒定當娛樂有時不好玩兒
拿鑒定當娛樂有時不好玩兒
“五一”黃金周,中央電視臺“鑒寶·走進山西”節目讓觀眾興奮不已,但高收視率的背后卻是一些山西藏家抑郁寡歡。
許若軍:山西收藏家協會副會長
呂晉豫:山西晉通拍賣公司董事長
雪 野:山西省作家
林少蔚:廣東收藏家
曹懷宇:本報記者
20年如一日癡迷瓷器的山西藏家韓剛有一個龍泉窯大盤。在藏友的慫恿下,一向低調的韓剛把盤子送到了央視鑒寶現場。初選被故宮的兩位專家排在山西第一,復選又被排在山西第一。但錄制電視節目時,還沉浸在喜悅中的韓剛立即被涼水潑頭,另一位專家在他的大盤前掃了“頂多3秒”,告訴他是現代仿品,并且當著所有觀眾,把這件直徑50厘米的大盤說成是“直徑40厘米”,頂多價值3000元。
“五一”節讓韓剛痛苦不堪,他不愿相信自認為珍藏多年的珍品是現代仿品,直到他跑到國家博物館,痛心地讓工作人員從大盤上多點采釉做了個熱釋光鑒定,證明是元代大盤后,才松了口氣。但他很難受:“我一生的清名就被他們用來在電視里娛樂了一把!”
無獨有偶,山西藏石家高峰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弄到一塊雙眼瑪瑙原石,回到太原后請當地的雕琢名家劉孝成制成了一個掛件。鑒寶現場專家一看,說那雙眼是鑲的。高峰邊解釋邊打開自己帶來的一箱子原石,專家就不吱聲了。高峰逢人只能自我安慰:“我一點都不生氣,這說明是好東西,連專家都沒見過。”
拿鑒定當娛樂有點兒奇怪
許若軍:娛樂性質決定電視節目半真半假。
目前,藝術品投資市場尚不成熟,但民間投資欲望強烈,買個次貨、贗品,無異于投資垃圾股。而現在古董造假水平越來越高,高科技讓造假手段花樣翻新,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因此鑒定難度越來越大。
對有些藏品而言,要想作出科學準確的鑒定,在短平快的電視錄播現場是不可能做到的。比如韓剛的盤子,因為時間緊,專家只能掃兩眼,由于慣性思維,可能認為民間無寶,就輕率定為仿品。就算專家馬上意識到弄錯了,但面對那么多觀眾,也只能將錯就錯。
另外一些情況也令人感到奇怪。我記得有一次在鑒寶節目中,由一位專家鑒別一幅明四家的畫。明初“四家”是指沈周、文征明、仇英、唐寅四人。當時鑒定的是沈周(號石田)的畫。明初到現在已有600余年,那幅畫的宣紙還是潔白如新,這顯然不可能。我看這幅作品的新舊應該有明顯疑問,可當場的專家則鑒定為真跡,并估價120萬元。
更有甚者,竟然有人在這個節目中借機自賣自夸推銷藏品。2004年9月11日,央視鑒寶欄目出現一位鑒定家,這位仁兄竟找人把自己的一方印石拿到節目現場,自己對這件藏品定出了180萬元的高價。
這些現場差錯導致不少非議,而鑒寶欄目卻又有很高的收視率,為什么?說穿了,這個娛樂節目追求的并不是學術上的嚴謹。真要很嚴謹就回到原來類似科普節目而收視率低的老路上去了。但這里有個難點——這個節目必須有歷史,必須有專家,所以又很容易被觀眾誤以為是個嚴肅的節目。
因此,鑒寶過程出現一些行家看上去的誤差很正常。因為是娛樂性質,電視臺、專家與藏家之間并不發生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沒有法律責任可言。而有的藏家可能會希望借機會在電視上打個免費廣告,有的能實現這個目的,有的不能實現,但不管怎樣,都不能改變節目的娛樂性。
雪 野:鑒定不準藏家受委屈。
專家的鑒定結果無疑有很強的市場導向性。一件藏品在電視中公開定出高價后,如果這件藏品是贗品或價值不大,這個鑒定可能會對藏品潛在的購買者造成傷害。
但反過來,如果專家“寧肯錯殺三千,也不放過一個”,對自己不懂或者沒把握甚至有利益沖突的藏品輕率下結論,把真品說成仿品或贗品,同樣會傷害藏家。
其實,這樣的電視節目,明顯的贗品在前期的甄選中完全可以濾掉,如果專家沒有把握,完全可以存疑。但這只是一廂情愿,電視節目真要做得這么嚴謹科學,那就不好玩。有錯誤、有爭議,才是公眾焦點。有時為了讓節目一波三折,很需要制造情緒落差。這次山西鑒寶,老韓的盤子接連兩次排在第一,最后竟判為仿品,這反差可能太大了點。但大部分觀眾不懂,在他們的印象中,港臺電視可以搞笑,地方電視可以娛樂,中央電視臺可從來一板正經;其中的鑒定專家又大多赫赫有名,在節目中可以說是一言九鼎。正是在這個思維定勢下,一個收藏家或經營者在鑒寶中被認為拿出的是贗品,在電視中露臉而帶來的個人聲譽和道德危機可能就對藏家是個不小的打擊。
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在的藏品鑒定問題確實太亂。就說老韓的盤子,拿到國家博物館作科技鑒定了就一定十分準確嗎?至少據我了解,國家博物館的科技鑒定并沒有得到文物界的公認。這件事可以告訴老韓一個道理——誰都不能相信,不管是鑒寶的專家還是科學儀器,關鍵是要自己心中有數。
文物專家未必了解市場
呂晉豫:專才不等于通才。
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目前并沒有科學的考評體系,完全靠業內的口碑和媒體的宣傳。說句不好聽的,什么地方都有能人,也有庸人。真正的專家治學嚴謹,哪有那么多閑功夫在電視里亮相?
比如,一說是故宮的專家,大家就認。其實。故宮又怎么啦?故宮里肯定有很多高水平的專家,難道就沒有一個庸才?故宮的專家也未必樣樣精通。就算是專家,他也只是專才,不可能成為通才。就像越是大醫院,神經科醫生決不會去接生,他也不可能接好生。要在現場鑒定無所不包的藏品,肯定有些是某位專家并不精通的類別。這真叫專家騎虎難下。說是真品沒把握,一旦錯了就是個笑話;說是假的還靠點譜,不至于出丑。這就導致很多專家對自己不懂的東西扣上個贗品的帽子算了。
據我所知,有些專家開始時對鑒寶之類娛樂節目熱情支持,在明白它的娛樂性后,就慢慢疏遠了。專家參與少了,節目周周要辦,專家這個角色還少不得,這就導致既不“專”也不“通”的“專家”有機會登臺了。
許若軍:鑒定專家包裝成了“市場專家”。
目前,國內的鑒定專家數量不多,而公認的大師又集中在國內重量級的文博機構,他們從事考古挖掘多年,看準器物是不難的。但他們的研究和市場并不接軌,藏品價格很難說準。
鑒定專家是技術方面的專家,他和文物打交道多,但幾乎很少和市場打交道。哪怕是權威博物館專家,他天天和官窯打交道,庫房里的東西他或許能如數家珍,但幾千年民窯遺留的東西他或許根本就沒見過,他可能更不知道器物的存世量及當前的市場行情,他們判斷市場價格的依據往往是媒體報道的行情或同類拍賣圖錄,而目前的市場又非常復雜,要專家估價也確實有些勉為其難。
但是,電視節目吊人胃口的恰恰不是藏品的真偽,而是那天差地別的價格。導演安排了觀眾喜歡的情節,專家又非說不可。而面對億萬觀眾,沒有哪個專家有勇氣承認自己只是學者,不懂市場。這樣,被收藏家們視為笑話的價格從鑒定專家嘴里說出也就見怪不怪了。但是如果沒有上天入地的價格落差,這個節目還有多少人愛看?
就算是懂市場行情的專家,在電視節目中也往往被要求跟上媒體炒作的價格。我認識一位專家,他曾在電視節目里被聘請搞過鑒定。一件藏品他估價頂多值1萬元,但導演暗示說,您老是說10年前的價格吧?現在市場行情在漲,您在節目里至少要說已經值5萬元了。真叫他哭笑不得。
別跟娛樂較真兒
林少蔚:藏品價值評價沒譜。
2006年春節,央視現場直播的“民間藏品賽寶大會”發動了27個省市,共400多件藏品送首都由國內著名文博專家組成近50人的“專家鑒定團”對藏品反復篩選,最后有36件進入決賽,規模之大,是有史之最,但結果卻讓收藏界大跌眼鏡。
何謂“寶物”?就是價值連城的器物,例如和氏璧,但這次賽寶大會卻本末倒置,用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為準則,搞成了一個“文物考古研究比賽大會”,和市場行情完全背離。
例如瓷器獲銀獎的唐代白釉“雙龍耳尊”,此尊只是一般民窯,施釉不好,發色更差,現在各地古玩市場和藏者手中很多,在市場中價格很低,竟莫名其妙評了個銀獎。
還有一副宋代象棋,其品相不好又不完整,是拼湊而成,更不是名窯器物,在北京潘家園、報國寺,上海城隍廟,廣州西關古玩城等國內任何一個市場流通,超過2萬元絕對沒人要。
而獲金獎的“圣書護板”,在西藏很多寺院中是一種常見器物,存世量較多,更無特別之處;既非特殊材料,又非名師制作,也非宮廷御賜,更非“藏活佛”私人用品;藝術價值上還說得過去,但從市場價值來看,只是我們今天一些部門所用的“老檔案袋”,根本賣不了高價。這金獎也真叫人啼笑皆非。因此,如果有觀眾看了電視節目,真去照貓尋虎,出大價投資這些所謂的金獎銀獎器物,可能就要血本無歸了。
呂晉豫:鑒寶娛樂不必當真。
其實,鑒寶節目不是新聞,也不是學術,里面的藝術加工色彩相當濃厚。編導肯定要編一些故事,制造一些噱頭。只是因為都是真人秀,尤其請出了專家,才被很多觀眾當了真。你想想,電視臺自己什么時候說過“故事完全真實”了?
據報道,去年鑒寶節目現場,曾有一位著名藝術家繪聲繪色講述自己的收藏故事。節目錄制結束后,藝術家與鑒寶主持人嘀咕了一陣,把自己的藏品搬走了。這時候,一位中年男人說他才是這兩件藏品的真正主人。原來因為這人沒有名氣,上鑒寶節目還“不夠格”,而藝術家是名人,于是鑒寶節目就讓藝術家編了個收藏故事。
這當然是個笑話,但其實又無可厚非。鑒寶節目的前身,是很嚴肅的“收藏文化”,可沒幾個人愛看。在央視末位淘汰制的鐵律下,娛樂化是搶奪遙控器的不二法門。鑒寶節目被“娛樂”后,實際上只是一個電視小品。和小品中的一個人物或情節較真并上升到道德高度顯然沒有必要。既然是娛樂,電視臺、專家、藏家三者之間到底演的是“雙簧戲”還是“苦肉計”,謎底藏在導演心里。觀眾只宜開懷一樂,藏家也千萬別較真兒。(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記者曹懷宇)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