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
記得2003年夏天我在梵蒂岡博物館內駐足太久,在外邊駕車等候我的朋友不斷打來手機電話催促我。匆匆走出梵蒂岡后,我還是堅持拉著妻子抓緊時間跑進圣彼得大教堂。我對妻子說:“你必需看看米開朗基羅的《憐憫》,哪怕只看一眼。”
上世紀,90年代末,我第一次站在米開朗基羅這件舉世聞名的雕塑作品前,整整站了20分鐘。我那時的感受是——我自己成了凝固不動的石雕了。2003年這次,我再一次站在《憐憫》前面,感到的是同樣的震撼與驚呆。躺在圣母身上的耶穌那么松弛,又有身體的重量感。那條垂下來的沒有知覺的手臂,好像觸一下就會輕輕搖動。圣母的悲哀與傷疼像濃重的霧籠罩在耶穌身上。她繁復的衣裙好似微微顫抖。她的血在光滑的大理石的軀體里流動;死去的耶穌的皮膚是冰冷的。米開朗基羅真的把古典寫實主義雕塑發揮到了極致。人類已經不會再有人超越這個極限了。
為此,我一直想仔細看看這次來到我面前的這件米開朗基羅彩繪的淺浮雕——并不是因為它的市場身價最高(有人曾出價7000萬美元買它),而是它不像我見過的米開朗基羅其它那些作品。
但是,我幾次陪同客人進到展廳時,達·芬奇的《騎士》和米開朗基羅這件浮雕作品前總是擠著一堆人,無法上前,更無法在作品前多站一會兒。直到4月10日畫展最后一天,為天大的師生們舉行專場觀摩后,我便一個人來到米開朗基羅的《耶穌下十字架》前仔細觀賞。于是,我被這位人類最偉大的雕塑家的藝術又一次征服。
這件陶制的浮雕作品,應該是藝術家為一件大作品制作的小樣。不像他其它作品那樣寫實,而是寫意的。十五六個人物都只有8厘米大小,幾乎沒有面部表情,只有動態,但所有人物的心理都鮮明而充份地表達出來。
作品描寫耶穌被從十字架摘下來的過程。兩條長梯倚在十字架兩邊。最上邊一個黑衣人騎在十字架上端拉著套在耶穌胸部的布帶,以保持耶穌沉重的上半身不會前栽;站在左邊梯子上端的人拉住耶穌的一條胳膊,下邊一人托住耶穌下垂的頭顱;站在右邊梯子上的是三個人。上邊和中間的人從不同角度抱住耶穌的一條腿,下邊一個挽住耶穌另一條腿。在各種力量的相互協作中,耶穌正被從十字架上小心翼翼地摘下來。
從力學上講,被摘下十字架的耶穌已經死去,自身沒有任何力量,只有下落的重量。那么所有人必然都向上使力,同時還要竭力保持耶穌身體的平衡,不出現意外。細看這一組人物,力量協調一致,所有著力點都極其合理。而圍在下邊的一群人有的前擁,爭相去接住耶穌的身體,有的掩面哀傷,或坐在地上痛不欲生。上下呼應,背景煙云涌動,光線明滅,構成整個畫面——“耶穌下十字架”時特定的緊張又悲痛的氣氛。
我想,如果這件作品真的放大后,制作成大型作品,一定更加震動人心。因為在這兩尺多的畫面上已經可以聽到這一宗教悲劇巨大的轟鳴了。
有人問我說,這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嗎?
我說:它代表著天才的米開朗基羅。(信息來源:今晚報 馮驥才)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