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風水寶地" 廣州地下文物分布猜想圖
尋找"風水寶地" 廣州地下文物分布猜想圖
尋找"風水寶地" 廣州地下文物分布猜想圖
時間:2006-06-17 15:11:00 來源:
市場
> 尋找"風水寶地" 廣州地下文物分布猜想圖
 |
 |
據研究,現在廣州市區的河北部分,約在6000年前,大致是由三個島和半島組成的,以后逐漸淤積成為一個整體。
東面由番山、禺山南北相連(在今北京路以東,以兒童公園、中山圖書館及禺山市場為中心)形成的一個島;中間是由坡山(今惠福西路)形成的一個島;西面是由今廣州火車北站走馬崗南面附近至西村電廠附近(舊稱泥城)的一個半島。坡山島以東的水域為西湖(又稱仙湖或山湖,在今教育路和西湖路一帶);以西的水域為蘭湖(又稱芝蘭湖,在今盤福路、蘭湖里一帶)。這些水域后來因陸地相連逐漸縮小,但還存在了很長時間。
本報訊 (記者舒涓 通訊員張金國、易西兵)廣州市文物考古部門近日公布了位于中山二路的中山大學北校區醫學科技綜合樓建設工地古墓葬群的初步梳理結果,目前已經清理出從西漢到兩晉南朝的古墓22座(見本報6月14日A10版)。考古專家介紹,這次發掘再次印證了廣州大東門往東區域是廣州的重點古墓葬區。
考古人員早就推測此處有古墓群
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中山二路的這次古墓群發掘屬于搶救性考古發掘。廣州城文物的考古發掘從上世紀30年代就已經開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比較有計劃地從原來老城區往外進行勘探發掘,中山二路屬于考古工作者已經推測到的“可能有地下文物遺存的區域”,所以醫學科技綜合樓開建時,考古工作人員到該工地進行了巡查,果然發現有墓葬群。考古工作組于去年12月進場。
考古專家介紹,他們對廣州地區重點文物埋葬地帶進行過摸查并作出了規劃。從老城區大東門往東,越秀北路以東、烈士陵園、淘金坑、黃花崗、動物園等地,東部和東北部都屬于丘陵地貌,而且這些地區上世紀30年代前仍是荒地,出城門步行大約只需要一二十分鐘的路程。而這次發掘的古墓葬位置,離當時的珠江江岸也非常近。根據經驗,這種離城區路途不遠、占據著山坡居高臨下位置、而又南向珠江的崗地,是古人擇墓的“風水寶地”。而古城往南要隔一條珠江,往西的崗地又比較少,那些地區的古墓葬就比較少。
離城不遠的小山崗是墓地首選
考古專家根據以往的發掘成果列出了幾個點:去年對淘金路工地的考古發掘,共清理了西漢、東晉、宋、明清時期的墓葬18座;執信中學附近、竹絲崗、梅花村、農林下路等地,都有很多南越國時以來的古墓葬。
據嶺南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張鎮洪介紹,這次中山二路發掘出的古墓群離南越王宮署遺址(中山四路)不太遠,足見古代廣州城的范圍并不大。據考證,秦末任囂建立的是一座僅四五里的小城池,南越王趙佗建立的城池,雖然比“任囂城”大了一倍多,但跟現在的廣州相比,仍是“小小城”。中山二路的位置在當時屬于緊靠城市的小山崗,是古人墓葬的首選之地,而白云山對當時的人來說,已經比較遙遠了。
22座古墓均未發現尸骨留存
這次發掘出墓群的建筑工地位于馬棚崗,整個馬棚崗是一個山頭,地域比較大,但是受基建施工面積的影響,還難以對整個馬棚崗的墓群規模做一個全面綜合的研究,專家表示,基建挖到哪里,考古才能發掘到哪里,這是城市考古的難題。另外,這批墓群有一部分受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八九層高建筑物的破壞。因為當時挖基坑下樁時不太深,有些墓被“削頭皮”,弧形圓頂上部受損。據介紹,古文物在地下兩米到七米存留最多,現在城市高層建筑地基打得比較深,至少要下挖10~20米,往往容易破壞遺存物。
廣州地區炎熱多雨,土質酸性比較重,人體骨骼含鈣,在酸性土質中容易被融化,導致廣州地區古墓發掘很難發現古人的尸骨,這次發掘中雖然有22座墓,但沒有發現尸骨留存。不過,這次發掘出的夫妻合葬墓和家族墓地在廣州地區比較罕見,特別是兩晉南朝時期的10座磚墓,不僅排列有序,墓向一致,多兩兩并列,而且同期墓的墓型營造方法與結構基本相同。
專家強調,這次發掘的南朝時期隨葬品出現了佛教意識濃厚的青釉佛塔模型明器、凈瓶、獅形蓮花座塑像、餅底四管筆插,而且這些青釉制品工藝很好,不是普通百姓能享受的,墓主人應該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富人。張鎮洪認為,這一挖掘也證明了當時南方并非大家印象中的“南蠻之地”。
墓葬特色及出土文物
此次專家們共發掘清理古墓葬22座,其中包括西漢土坑墓8座,東漢磚室墓3座,三國磚室墓1座,西晉、東晉和南朝磚室墓10座。
南越國時期同塋并穴式豎穴土坑墓:有兩座墓均為南北向,隨葬品有陶鼎、壺、罐、甕、盂、盆、釜等器物。為夫妻合葬,下葬時間有先后。專家表示,此類葬式在西漢極為少見。
三國時期青灰磚室墓:墓室結構由甬室、前室、后室三部分組成。隨葬品主要是陶器或釉陶器,極少瓷器和銅器。專家介紹,值得關注的是該墓新出1件青釉泛黃的敞口折腹瓷罐,這種新品種在廣州漢墓中似乎從未見過。
西晉時期磚室墓:墓室為長方形,封門近旁設有磚砌祭臺,木棺已朽,出土隨葬品有盤、雙耳杯、勺(3件套)、缽、罐。
東晉時期磚室墓:墓葬規模較大,有墓道。墓室長9.3米,由甬道、前室、過道、后室幾部分組成。整個墓室地磚下基本都設有排水暗溝。由于盜擾嚴重,出土隨葬品不多,有青釉雞首壺,缽、碗、盤、罐、盤形方柱狀燈、仿漢式博山爐、滑石豬、大型青銅器蓋、金環、頭冠金箔片等。
南朝時期磚室墓:這一時期的墓葬隨葬品基本保留了東晉時期的一些特征,但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器種,如佛教意識濃厚的青釉佛塔模型明器、凈瓶、獅形蓮花座塑像,餅底四管筆插。
● 烈士陵園、淘金坑、黃花崗、動物園、執信中學附近、竹絲崗、梅花村、農林下路等地,都發掘出土過各個朝代的古墓或古墓群,農林上路曾出土南越國時期大型木槨。
● 2001年,恒福路發掘了西漢和唐朝兩個時期的古墓共12座。
● 2002年,位于先烈路與永福路交界處東側的基建工地發現漢代到唐代墓葬10多座。
● 2005年,對淘金路工地的考古發掘,共清理了西漢、東晉、宋、明清時期的墓葬18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