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畫月 引人遐思
冷月畫月 引人遐思
冷月畫月 引人遐思
在中國現代畫家中,陶冷月算得上是一位奇才。其筆下之月,前無古人,因時因景變幻無窮,意趣盎然,引人遐思。
陶冷月(1895年至1985年),原名善鏞,字詠韶,號鏞、宏齋、五柳后人、柯夢道人,江蘇吳縣人。少時即有繪畫天分,15歲開始以賣畫為生。24歲時執教于長沙雅禮大學,有外國教授稱其所畫月亮為“cold moon”,遂以“冷月”為號。后任暨南大學、開封中山大學、四川大學教授。又與謝公展、呂鳳子等創辦南京美術專科學校。1932年后定居上海。1949年后在中學任教。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從此在畫壇銷聲匿跡。1983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并擔任上海文史館館員。
《洞庭秋月》,紙本設色,尺幅97厘米×34厘米,作于1942年,為陶冷月的代表作之一。畫上題識:“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宏齋陶冷月寫李太白詩意。”正如陶冷月一生好游而不畏艱險那樣,他在繪畫上追求藝術的完美,也十分執著。《洞庭秋月》便是最好的見證。
畫面上明月當空,碧波萬頃,悠悠如夢。岸邊,罾網高掛,空無人影,隱約可見成群蘆雁在坡岸棲息。洞庭湖的秋夜,顯得格外靜謐、祥和。忽然,櫓聲咿呀,由遠而近,一只渡船,載人歸來。船中醉客,余興未盡,乃長歌一曲,以抒情懷。歌聲激蕩,群雁驚飛,打破了夜的寧靜。
此圖以狹長條幅縱向構圖。近景起手處以湖濱景物為主體,中景為湖面,遠景為云山,由近而遠,由濃而淡,層層推進。在浩渺湖水之中,又特意以蘆堤相隔,產生了形跡斷而意脈不斷,筆墨斷而氣勢連的藝術效果。作者通過精心描繪和巧妙渲涂,將熱愛生活、寄情山水的赤子之心,化為意境優美的畫面,令觀者亦為之深深陶醉。
中西合璧的表現手法,是此圖最重要的藝術特色。畫面所繪,可見傳統遺意,竹枝的秀挺,綠葉的滋潤,葦草的風姿,用筆功力深厚,得心應手,瀟灑自如。云影、波光的處理,將西畫之法信手拈來,化為筆下的神奇。作者以三分之一的畫幅,展示廣闊無垠的美麗夜空,意境高遠,令人暢神騁懷。而烘云托月之法,又增加了畫面空靈之感和含蓄幽深、神秘莫測的情致。云的流動,月的晦明,在相互的映襯之中,拓展了作品的藝術空間和觀者的想象天地。對湖水中光影的渲染,突破了傳統的勾水、染水程式,借鑒西畫技法,表現出月光折射的粼粼銀波,使天空與湖水在無形中“鏈接”,近景與遠景融成一體,虛實變化,氣象萬千。正是由于陶冷月善將月夜置于特定的氛圍,才使他的畫不落俗套。
眼前的這幅月光山水,令人追憶當年陶冷月不遺余力推進的“新中國畫”運動。作為一個成動的探索者,他以自己的藝術實踐告訴后人:任何—個畫家,只有深深扎根于母土,并在孜孜追求中大膽創造,才能畫出自己的燦爛。(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賈關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