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洛書硯與來知德
河圖洛書硯與來知德
河圖洛書硯與來知德
近見一河圖洛書硯拓。硯一側刻有“萬歷丁酉中秋來知德鑒藏”隸書銘。知為明來知德藏硯。河圖洛書硯拓本右下有邵氏藏印。邵氏即邵章(1872年至1953年),浙江仁和人,字伯炯,清光緒甲辰科進士,官至奉天提學使,善書法,精鑒金石。由此可知此硯拓不偽。雖不知此硯材為何石,但圖形和硯款均為精工雅好,不失為一品名硯。
來知德,字矣鮮,別號瞿唐。梁山縣(今四川梁平)仁賢鄉人。明代易學大師,著名的理學家。他自幼勤奮學習,被縣令薦為孝童。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28歲的來知德赴省參加鄉試,名列第五。他中舉后,在鹿鳴宴上對御史喻時說:“鯫生始進,無毫毛裨益桑梓,而以坊金累閭里,義所不安,請辭。”御史允準,予之匾曰:“清節可風。”世人稱贊他“有伯夷之清”。《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一》記述他“終身麻衣蔬食,誓不見有司。后遠客求溪山中,覃思者數年,始悟《易》象。又數年始悟文王《序卦》、孔子《雜卦》之意。”他寫成《周易集注》。此書把義理和象數相統一,在易學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在當時《周易集注》就被稱為"絕學"。而后又著《省覺錄》、《省事錄》、《讀易寐言》、《心學晦明解》、《河圖洛書論》等。萬歷三十年(1602年)他77歲時,吏部任命他為翰林院待詔,他不以為榮,上疏堅辭,愿以舉人終老山林,兩年后病逝。
來知德的學說與程頤、朱熹、王守仁頗有異同。有人非之,他卻不以為然,以為“理者天下之公理,人人皆能言之,不反復辨論,豈得為儒?且議者議其理也,非議其人品也”,如“前人言之,后人再不敢言之”,則孔子不能刪《詩》、《書》,修《春秋》。程、朱在宋代雖為名儒,但“《大學》首章頭腦工夫未免差誤”;而王守仁也“不免少差”。他反對朱熹“未有天地之先,畢竟先有此理”之說,批評其“說得不是”,因為“有物方有理”。清嘉慶十三年所修《梁山縣志》內也有不少關于他學行的記述,贊揚他為:“千載真儒,直傳仲尼之絕學,雖朱程(朱熹、程顥、程頤)復生,亦必屈服。”
硯底刻有河圖洛書,河圖洛書是華夏文明之源頭,亦是周易算數的根基。《易傳·系辭》中“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相傳,伏羲曾見龍馬負圖從黃河躍出,其身刻有“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之數字。此為河圖。伏羲依照河圖而演繹為八卦。大禹治水時,一神龜從洛河浮出,背上數字排列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此為洛書。大禹依照洛書制定出治理天下之九章大法。由于歷代皆認為它們是“龍馬負之于身,神龜列之于背”,所以多少世紀以來,河圖洛書一直是難以參透的天書。河圖洛書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也多有記述。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古人認為八卦就是根據這兩幅圖推演而來的,是陰陽五行術數之源。從而成為易學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
此硯當是來知德著《河圖洛書論》時寫書用硯,今已不知在何方。(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羽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