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山水畫缺少評判標準?
當代山水畫缺少評判標準?
當代山水畫缺少評判標準?
一幅高幾米的立軸只是由大字和模糊的背景組成,這件當代藝術家谷文達的作品,也是昨天在上海美術館開幕的“20世紀山水畫大展”的組成部分——這也是山水畫嗎?為什么會在總結20世紀山水畫藝術的大型展覽上出現?不少觀眾一頭霧水。
當代山水畫專家也迷茫
此次展覽包括自清末至20世紀末150位畫家的共200余件代表作品,作為中華文明的獨特產物,山水畫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內涵與底蘊。展覽分“傳統在延”、“走出倦怠”等幾個部分,將金城、張大千、傅抱石和程十發等20世紀各個階段的畫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推出。
最后一部分“走向多元”主要是闡釋山水畫在當代的狀況,其中既有蕭海春等典型中國畫家的作品,也有趙無極的抽象水墨,更有加入當代材料,甚至脫離平面的畫作。“這樣的畫沒有山水畫的味道,不能產生令人向往的美感,我是欣賞不了?!?7歲的書畫愛好者江先生告訴上海東方早報記者。同樣是當代藝術家的徐冰,參展的一幅畫作以符號組成,甚至用變形的“窗”字來畫窗戶。一位觀眾說,這樣的畫跟傳統山水唯一的聯系就是使用相同的紙和顏料,根本不能歸入山水畫的范疇。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研究員李維琨表示,當代畫家中有堅守傳統一路,也有打破小橋流水的形象、引入新鮮元素的,這體現了山水畫在當代的多元化狀況?!肮任倪_的作品名為暢神,其實就是古人畫山水的宗旨,只不過他以文字直接地表達出來了?!彼f。
無論是宋元作品、明清畫作,還是近現代山水,中國傳統書畫一脈相承,有著公認的評判標準。而對于極具當代性的部分展品,此次展覽主辦方負責人、上海書畫出版社副社長湯哲明也覺得有些迷茫。他坦言,這些畫作受西方影響,觀念性很強,跳出了傳統山水畫的評判體系,雖然這些畫是山水畫展覽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挑選時只能選有代表性或名氣響亮的藝術家作品。
“紅色經典”打破文人追求
展覽以“傳統在延”開篇,晚清至民國初期深藏清宮的宋元畫作逐漸流出,金城和南方的一些畫家的作品不再單純以“四王”為學習對象,而直接從宋元名家那里汲取營養;張大千、潘天壽、蒲華等畫家的大寫意作品打破宋元山水層層相應、細筆描摹的狀態,筆墨新穎,畫面更為生動活潑。
底樓一個展廳呈現的是建國后“新山水畫”的歷史,傅抱石的《龍盤虎踞圖》和吳湖帆的《慶祝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被放置在最醒目的位置。陸儼少的《引水上山》、亞明的《爭分奪秒》和程十發的《建設工地》等均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對生產建設的寫照,以寫實的畫法反映生活,被一些研究者認為脫離了山水畫的寫意性,打破了這種文人追求的純粹?!斑@些畫反映了一個時代,讓山水畫開始走近普通人?!崩罹S琨說。
據悉,這一首個梳理、整合20世紀山水畫成就的大型活動,還包括出版、專題講座和現場講解等多種形式。由上海書畫出版社舉辦的“20世紀山水畫國際學術研討會”則匯聚了60余位中外專家,全面研討20世紀山水畫。(信息來源:東方早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