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6到2006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從1986到2006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從1986到2006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時間:2006-06-14 09:50:00 來源:
市場
>從1986到2006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
1986年11月,一縷久違的冬日陽光照在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新中國的第一家拍賣行在廣州成立,中斷30年的拍賣業在中華大地上復蘇。
剛起步的市場發展緩慢,直至1992年,情況有了大的轉機。這一年,深圳率先舉辦了“首屆當代名人字畫拍賣會”,北京則打響了“92北京國際拍賣會”的名號,兩地的拍賣市場南北呼應,從而拉開了中國內地藝術品拍賣的帷幕。也是從這一場開始,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市場開始了波浪式的逐步上升。
1993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業內人士不約而同將2003年看作是中國藝術品拍賣10周年的紀念,仿佛1993年之前的發展只是一個序曲。
國內第一家拍賣公司——朵云軒落戶上海,并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書畫拍賣會,共155件晚清迄近、現代名家書畫精品亮相,港澳臺及內地買家踴躍競拍,拍出117件書畫,成交額達829萬港元,超過所有拍賣品估價總額的60%。
同年5月,中國首家也是惟一一家股份制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次年主辦的春季拍賣會同樣大獲全勝。
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的
兩次高潮
1995年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走向成熟的一年,其標志是200多家藝術品拍賣公司經過“拍賣市場管理辦法”嚴格審查,其中79家最終取得經營資格,被納入法制化軌道。同年,國內的拍賣規則開始與國際慣例一致并接軌,拍品價位逐漸與國際水平相同,甚至還出現部分品項稍高于國際水平的情況。與此同時,國內各拍賣公司與海外藝術品收藏家和單位建立了聯絡關系,出現了海外大量藝術珍品回流的現象,收藏隊伍也開始在國內逐漸培養起來。
國內藝術品拍賣的第一個高潮,同樣被公認為出現在1995年、1996年。單1995年就拍出藝術品6000余件,成交總額近5億元人民幣。其中春季的拍賣成交總額已逾2億元人民幣,超過1994年總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翰海全年成交總額為2.1億元人民幣,占全國拍賣總額的40%多,居全國第一。
從單品成交紀錄來看,北京翰海1995年推出的北宋張先《十詠圖》手卷,被故宮博物院以1980萬元購得,中國嘉德推出傅抱石的《麗人行》橫批,以1078萬元成交,這兩件高檔次的珍貴文物高價位成交,帶動了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國書畫價格的迅速提升。
隨著香港回歸,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從1997年開始形成香港、北京、上海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后的市場雖然在經過前兩年的高潮后,整體行情有所回落,中間仍有亮點閃現,值得關注的是從2000年開始,一些以企業為背景的大買家進入市場,從而提升了買方市場對大價位拍品的吸納能力。
蟄伏的市場在2002年迎來了新轉機。北京翰海、中國嘉德、中貿圣佳、上海敬華四大拍賣公司,共成交文物藝術品8796件,成交總額73584萬元,比上一年的58715萬元上升25%。同樣引人注目的是,文物回流在2002年達到一個新高峰,被稱之為文物回流年。全國成交的8796件文物藝術品,海外回流的約占3000余件,其中成交價過百萬元的有25件,比上一年增加16件。
接下來的2003年,經歷了非典的肆虐,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迎難而上,迎來了第二個高潮。
國內各大拍賣行均創下驕人戰績,其中以北京、上海、天津三地成績最為顯著。北京市場拍賣總成交額達11億多,中國嘉德春拍成交額為1.94億元人民幣,秋拍更高達2.51億元人民幣。成立僅1年的北京華辰拍賣公司秋拍的5個專場即收獲了7300余萬元,拍得開門紅。
成交額大幅上升的同時成交率也屢創新高。統計顯示,這一年大型拍賣會成交率基本在70%—80%之間,天津國拍“海內外華人文物藝術品慈善拍賣會”、嘉德秋拍的王世襄專場、集珍專場等的成交率甚至達到了100%。
單品成交紀錄也頻頻被打破,中貿圣佳公司推出的傅抱石《毛主席詩意山水冊》,以1980萬元成交,創造了中國近現代書畫最高紀錄。齊白石的《詩意山水冊八開》,以1661萬元成交,創造了齊白石作品的最高價,5年增值10倍,成為中國文物藝術品升值最高的。徐悲鴻的《春山十駿圖》與黃賓虹的《松筠高閣圖》分別以627萬元、119萬余元的價格成交,創下各自中國畫之紀錄。
其他品類方面,明崇禎沖天耳金片三足爐拍得166萬元,創銅爐拍賣世界紀錄。唐代“大圣遺音”伏羲式古琴以891萬元,刷新了數月前創造的346.5萬元的古琴拍賣世界紀錄。“美國印鈔公司印刷中國紙鈔樣本”成交了316萬余元,創下中國紙幣單項拍賣世界紀錄。郎靜山1921年拍攝的《愿做鴛鴦不羨仙》成交價為4.4萬元,為當時中國藝術攝影作品的最高紀錄。
成交量劇增、成交率飆升、單品紀錄頻出,業內外開始流傳: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以井噴之勢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
“黑色12月”引發市場
理性整合
經歷了2003年的風光無限,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在2004年繼續捷報頻傳。
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內地藝術品成交總額為30億元,在2004年,內地30余家藝術品拍賣公司,超過400個專場的成交總額逾57億元,比2003年增長70%。其中成交額超過1億的拍賣公司有11家,中國嘉德總成交達到了4.8億元,再次刷新了自身保持的國內藝術品拍賣成交額的最高紀錄。在香港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佳士得的總成交約4.8億港元,打破亞洲藝術品拍賣的世界紀錄。
至于單品成交價,以6930萬元成交的陸儼少書畫珍品《杜甫詩意百開冊》,創造中國書畫最高紀錄;清乾隆《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拍得3575萬元,創造了中國工藝品文物最高價;鮮于樞的《石鼓歌》拍得4620萬元,創了中國書法作品的最高價。
就在業內外人士的一片看好中,2005年的市場給人們敲響了警鐘。春拍開局大好,向上急沖的勢頭卻在秋拍戛然而止,拍賣市場“黑色12月”的說法在行內不脛而走。
單就市場占有份額最大的書畫市場來看,名家作品在上半年漲勢如虹,部分拍賣行的成交率甚至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百分之百。到了下半年,除了個別三兩家大拍賣公司勉強維持春拍的架勢,大多數公司的近現代中國書畫成交率都開始下跌,有的甚至跌到50%以下。
據雅昌藝術網統計,吳冠中的作品成交率到年底為止已經下降到了60%;程十發的畫作成交率跌至58%,遠不如去年同期的90%;一直在市場上叱咤風云的林風眠作品,10多個月以來的成交率一直在90%以上,截至下半年的11月份,下降到60%,平均價位也比去年最高時下降了一半左右。
究其原因,由于近年藝術品拍賣市場一路走高,整個市場急劇膨脹,導致市場消化不良。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共有450場中國書畫拍賣,僅12月,就有72場,拍場南北分散、檔期撞車,一方面買家疲于奔命,另一方面年底手頭發緊,拍場人氣欠缺。同時,市面上缺乏有份量的拍品,且贗品充斥市場,導致買家不敢輕易下買單。而且目前國內的情況是,大多投資者忽視藝術品投資中獨具的文化含蘊,單重經濟利益,導致市場稍有異常便開始觀望,加劇市場的起伏幅度。
冷靜分析,持續高速發展的市場在這個時候出現回落并非壞事,能把握時機科學整合,甚至是有利于市場健康發展的。從秋拍情況一窺接下來的趨勢,整個藝術品拍賣市場迎來了理性整合時代。
市場上各品類藝術品的行情出現更明顯的差異化趨勢。由于在國際上走勢看好,帶動國內油畫、當代藝術品及高古瓷市場的攀升。以油畫市場為例,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榮寶、北京保利、上海朵云軒5家公司,2005年一共推出9個油畫拍賣專場,成交畫作1260件,成交額達5.53億元。特別是中國嘉德推出的“油畫及雕塑”專場,總成交額達到3700余萬元,成交率更高達90%,創公司歷年來油畫專場拍賣的最好成績。其中,吳冠中的風景代表作《北京雪》以363萬元成交,創吳冠中油畫作品在內地拍賣市場的最高價。在北京華辰拍賣會上,一大批中輕年油畫家的作品嶄露頭角,楊飛云、夏俊娜、王勝利的作品均創出畫家本人拍賣的紀錄。
與此相對,其余部分的品類則大舉進入調整階段,特別是中國書畫部分。雖然從全年的成交情況來看,中國書畫在整個藝術品拍賣市場還占有主要份額,中國嘉德、中貿圣佳、北京翰海、北京榮寶、北京保利、杭州西泠、上海朵云軒7家拍賣公司,一共成交中國書畫13791件,占全部成交總數的60%;成交總額為45億多元,占全部成交總額的80%。成交的中國書畫每件平均33萬元,比全部拍品每件平均價26萬元高出27%。
但是秋拍中書畫作品的市場反應開始出現明顯的下滑現象。中貿圣佳在春拍的14個專場共推出1509件拍品,總成交額為7.63億元,成交率為90%。而秋拍共設16個專場,拍品增加到2088件,總成交額卻滑落到4.74億元,成交率更降至74%。北京榮寶的書畫拍品在春拍中成交額高達3.37億元,秋拍則降至2.99億元。
除了拍品行情出現分化,拍賣公司自身也在市場規律的支配下出現優勝劣汰的大規模整合。承接前幾年的勢頭,2005年拍賣公司數量繼續有漲無跌,但是一些運作不規范的公司已經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即便是處于第一集團的大型公司,也在重新整合內部資源以求不被市場淘汰,拍賣公司的領導階層,都充分認識到形勢的嚴峻,開始認真進行籌措與調整。
2006年的春拍市場調整
仍在繼續
雖然2005年秋季的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稍顯跌宕,縱向比較2004年的秋拍市場,還是穩中有升。中國嘉德、中貿圣佳、北京翰海、北京榮寶、北京保利、杭州西泠、上海朵云軒7家規模較大的拍賣公司,去年秋季成交總額為29.41億元,相比較前年的19.0989億元,增幅達到了54%。綜合7家公司春秋兩季拍賣會的成交情況,共成功拍出藝術品23078件,成交額達56億多元,成交額比去年提高了63%。其中,名列第一的中國嘉德成交額為13.67億元人民幣,成交額相對稍低的上海朵云軒也有4億多元。北京保利推出的徐悲鴻油畫《珍妮小姐像》以2200萬元成交,創造了中國油畫的新紀錄,北京翰海推出的明永樂“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燭臺”以2035萬元成交,創造了中國大陸瓷器最高價。
各類藝術品價格在正常范圍內各有升降,應該說是市場穩定發展態勢的標志,因此不必為秋季市場的略顯低迷而盲目悲觀,甚至輕信“泡沫說”。
然而經歷了2005年藝術品拍賣市場“春暖秋涼”的反常,大多數投資者對于2006年的春拍多少還是捏把汗的。國內市場的春拍即將大規模地鋪展開來,先期已經結束的春拍、迎春拍的成交情況會直接影響到接下來的拍賣乃至全年的市場走勢,從中獲取一二真經是很多投資者的當務之急。我們不妨從上一年市場變動最大的中國書畫在今年先期完成的成交情況窺探整個市場的大致走勢。
在剛剛結束的香港蘇富比2006春季拍賣會上,中國書畫專場總成交額為1.02 億元人民幣,成交率達84%。
浙江皓翰2006春季拍賣會四個書畫專場精心推出的1500余件作品成交額達2.12億元,成交率更是高達87.3%,其中吳昌碩81歲所作的《四季花卉》四條屏,被買家們接連30多次舉牌,價格被拉到720萬元成交。
中國嘉德2006年第一期四季拍賣會中,4個中國書畫專場拍得6840萬元,成交率為76.8%。
北京榮寶第53期書畫精品拍賣會推出的607件書畫作品中,有410件成交,共拍得4099.3萬元,成交率67%;其在滬推出的2006迎春(上海)書畫精品拍賣會也首戰告捷,539件拍品拍得1.4億多元。其中,中國書畫(一)“有緣居藏中國書畫選”專場成交額4952.1萬元,成交率高達90.5%;中國書畫(二)成交額9430.6萬元,成交率為77.7%,陸儼少的《唐人詩意冊》以462萬元易主。
華東保利2006春季藝術品拍賣會推出的4場中國書畫專場,成交額達8819萬元,成交率最終為67.3%。
北京保利2006年新春拍賣會,推出中國書畫971件,成交總額為3304.7萬元,成交率69%。北京翰海2006春季拍賣會上推出的中國書畫共1467件,成交額為2102.15萬元,成交率約為60%。
上海國拍舉行了兩場小市英治先生收藏中國書畫專場拍賣會,拍品全部是從日本回流,有文征明、八大山人、惲壽平、吳昌碩、陸抑非、溥儒、齊白石等人的花鳥,唐寅、董其昌、吳歷、王原祁等人的山水,還有祝枝山、伊秉綬、傅山、啟功、俞曲園等人的書法。第一專場的成交率超過了90%,創了近年來新高。
山東恒昌迎春拍賣會近現代及當代名家書畫精品專場以490萬元的成交額、91.57%的成交率圓滿收槌。林風眠先生的《賞鶴圖》拍得82萬元,并以63.4萬元/平方尺的價格刷新了林風眠國畫作品的單價最高成交紀錄。
東方國際2006“金融與收藏”李可染五幅保真精品專場拍賣會上畫作悉數成交,總成交額568.15萬元。
從成交紀錄上看,目前結束的書畫專場60%至70%的成交率占了很大一部分,這也進一步表明了國內的書畫市場調整仍在繼續,相較以往,投資者對市場的介入更為謹慎理性。
在市場發展平穩期入藏
是最佳選擇
總結先期結束的一輪春拍、迎春拍的結果,縱觀國際、國內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規律及發展趨勢,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當前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已經進入第二個發展高潮之后的平穩發展時期。
關于接下來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總體趨勢,業內人士對其是否能在調整中穩步上升秉持樂觀態度。中國嘉德拍賣公司副總經理寇勤就表示:“市場變動引起的調整是非常必需的,有助于市場更為合理規范地發展,并不會影響整個市場的上升走勢。”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的宣傳部主任胡西林說:“市場回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買家越來越理性,胡亂哄抬價格的情況越來越少見,這會促進市場環境的理性化,加速市場中段發力,是一個先抑后揚的過程。”
投資者只要靜下心來理性分析也可得出市場形勢樂觀的結論。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大環境是好的。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呈現出喜人的增長態勢,許多經濟學家預測,今年中國的GDP增長率仍將保持在9%以上。經濟迅猛增長的勢頭將為拍賣市場營造良好的資金環境。同時在股市、房地產相繼不景氣的條件下,國內日益壯大的一批“金領”階層,無論是出于敏銳的經濟嗅覺還是文化素養上對藝術品的喜愛與認同,都對藝術品投資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據統計,目前我國藝術品收藏愛好者和投資者達700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還在每年以10%到20%的速度遞增。有日益增多的投資者進入藝術品拍賣市場,同時也就意味著在拍賣市場上流通的藝術品會逐漸增多。先期進入市場的投資者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勢必不愿意眼睜睜地任憑整個藝術品拍賣市場走下坡路。于是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先行的投資者會為市場攬進更多的新晉投資者,投資者的增多又進一步促使藝術品流量的增大,如此循環勢必為藝術品拍賣市場累積旺盛的人氣,這樣才有助于市場價格的持續走高。
投資者不斷介入的同時,拍賣公司的發展也步入與國際接軌的階段。小型拍賣公司在不斷增多的同時也在相應地優化淘汰。實力雄厚的一批大公司也在向大型化、超級化的方向整合轉型。去年剛剛成立的北京保利與杭州西泠的首拍成交額都輕松破億,迅速躋身超級拍賣公司行列,可謂是個中典型。大型公司推出的高價位藝術品精品統領市場全局,顯示了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正在逐步追趕國際市場的差距。但是目前大部分藝術品的國內與國際價格仍存在懸殊差異,讓我們可以看到巨大的增值空間,有理由相信整個市場在發展中壯大的美好前景。
在市場前景大好的情況下,于市場發展至平穩期投資入藏,就能縮短等待下一個高潮來臨的時間,從而較快地收獲經濟效益,這無疑是聰明的投資者的最佳選擇。但是要成為一個成熟的藝術品投資者,在關注經濟因素的同時,更應該學會享受在藝術品審美收藏過程中得到的個人文化素養的提升,因此不要完全被金錢上的得失左右,端正好投資心態和出發點就顯得尤為重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